020—85220049
020—85220050

杰出校友:叶惠全 “EMBA在生意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中国企业家》专刊报道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1-06-12  点击次数:1864

采写 | 刘梁京蒙

 

叶惠全

中惠熙元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1993年毕业于暨南大学国际经济系。暨南大学2004EMBA,暨南大学第五届MBA联谊会会长

 

 

东莞出生的叶惠全1993年毕业于暨大经济学院,2004年,他再次选择暨大深造就读EMBA。这么多年过去了,他和母校的联系从未间断,不管是和老师、同学还是校友。在他的企业里,很多高管都是暨南大学毕业的,他又是暨南大学EMBA联谊会会长。他说:我的心在暨大,我把暨南大学看成我第二个家。

叫我老叶’”

我很喜欢暨大的老师,他们喜欢接受学生不同观点的挑战,而不仅仅是传授自己的观点。他们喜欢和学生交流。叶惠全笑着说道,就像我在工作中,比如开高管会议时,我不希望所有人都认为我说的对,我需要不同的看法,希望听到不同的意见。只要回想起暨大的时光,叶惠全便会开心地笑起来,他说:我自信上学时是出勤率最高的,因为上学对我来说是很开心的事。当时经常会和同班同学张建勋(现任职家和地产公司副总裁)在课堂上PK,我们甚至打赌如果谁上课迟到就要输给对方1000块,可我们谁也没有迟到过。企业里叶惠全是董事长,很少有人会主动来跟他提意见。可是同学之间,没有隔阂,没有交流的障碍。做事的方法、做某一件事成功或失败的原因,都是探讨的话题。叶惠全很留恋在暨大EMBA求学的那种氛围。直到今天,每当他认识了暨大MBAEMBA的后辈学友,他都喜欢人家叫他老叶全哥而不是叶总

做企业就像打高尔夫

提起当年在暨大学习的课程和老师,他也是如数家珍。宋献中教授的《资本运作》以及会计财务课程、李海舰教授的《企业战略》等,都给他的工作带来了切实的指导作用。比如宋献中老师的《资本运作》告诉我如何把企业做强做大,并告诉我们如何充分利用金融的观感来完善它。叶惠全回忆说。

 

在暨大EMBA的移动课堂上,叶惠全第一时间就请当时的老师和同学去看他在东莞的楼盘,看完后他们在一起花了三个多小时的时间点评讨论。这样的交流不只发生在上学期间,毕业以后还更频繁了。他说他在20062007年间,买地很多,企业扩张很快,那时他的同学就向他提出:速度有了,但质量也不能忽视,并指出了他的不足之处。叶惠全觉得同学们的意见很中肯,便及时听取并着力完善企业的文化建设和楼盘的人文底蕴。

 

聊起暨大MBA联谊会的OK高尔夫球队,才知道叶惠全的高尔夫球打得很好。从1996年开始,叶惠全的球龄已经有15年。当被问到打高尔夫球与做企业有何关联时,他说:对我而言,打高尔夫和做企业是一模一样的,也许你前面有失误但或许你最后一杆便把前面的失败挽救回来了。企业能不能做成做大,最后挑战的是老板的心态。打高尔夫球不是团队性的比赛,最后挑战的是一个人,所以打好每一杆都很重要。打出好球的时候会不会骄傲,高峰的时候会不会兴奋过头,或者失误时是否想过要放弃从而影响下一杆球。叶惠全认为,打高尔夫和做生意一样,都是持久战,所以能否把好的心态坚持下来始终尤为重要。

 

叶惠全事业的发展有一些关键的转折和时机,也有着不小的起伏。叶惠全在大学时就给出了自己清晰的定位:创业,做企业。大学毕业后仅在银行工作了三个月,他便开始了自己商业版图的描画。那时是1995年前后,适逢邓小平南巡,国家提出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内需等政策改革。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也给叶惠全带来了挫折。不过,在1999年经济稍有好转之时,叶惠全便把握住机会,集中全部精力做工业地产,大规模兴建厂房,然后租赁或出售,之后又投身做民用地产。2008年,他的公司原本做好了一切上市准备,却遭遇了全球金融危机,上市暂时搁浅。当然,叶惠全并没有气馁,他把企业在香港上市的计划,看作是自己人生的第二次创业。对于未来的战略规划,叶惠全希望把中惠熙元从一个区域性的企业,发展成为在全国各个省市都有自己地产的全国范围的综合性房地产集团。

 

此次中国MBA发展论坛在暨大举办,叶惠全由衷地替母校高兴,他说,这不仅对于暨大,对于整个华南地区高校来说都是一次很好的机会;能和全国200家院校共同交流,也必将给校友们带来事业发展的契机。

把我们好好解剖一下

 

叶惠全是个名副其实爱学习的人,他的求学并没有因紧张的工作节奏而暂停。大学毕业后,他每年都会安排3个月的时间学习充电。他说:我有个目标,要把全世界知名大学的商学院都读完,一直到我听不到也看不到。而他的行动力也非常人可比,目前他已就读过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伦敦商学院、哥伦比亚大学等20多所世界一流大学。

 

相对于国外的知名院校,他说暨大的特色在于它的华商教育与研究。暨大是百年侨校,思想开放而自由,有利于创新。叶惠全很喜欢管院从2009年开始设立、鼓励教师创作本土案例的华商管理案例基金。他说:哈佛商学院的经典案例是全世界最多的,并且很多案例都来自于校友,其实我们暨大的校友资源也非常好,所以也希望老师们能够把我们这些校友的成功与挫折都好好解剖一下,写成案例,贡献给暨大和中国的MBA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