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英的旅程 - 《中国企业家》专刊报道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1-06-12 点击次数:1738
文 | 吴菁
中国的MBA教育刚刚起步的时候,人们对这个学位和这种教育模式的意义所知甚少。正如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赵纯均教授最近在清华MBA教育20周年庆典上所说的:“不仅社会上对MBA教育缺乏了解,弄不清MBA和那个‘打篮球的NBA’的差别,不同的院校(财经、工科、综合)对MBA教育的认识也大不一样。”从我的体会来讲,暨大MBA最初的办学理念还是比较超前的,目标也是高远的。
创新办学思路
暨南大学MBA教育从试办开始,学校就任命曾担任企业管理系主任、当时担任研究生部主任的何振翔教授主持MBA教育工作。在办学过程中,我们努力按MBA教育规律开展教学与培养工作,严格控制生源的质量,谨慎选择、培养和任用有经验的教师,力促教学管理制度不断完善,教学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与此同时,我们还提出了“三个1/3”的MBA办学思路,即从MBA教育的特有规律出发,学校所能提供的课程体系和师资安排对教学培养质量的保证起到1/3的作用。为此,我们一贯要求MBA研究生参加课堂面授,保证到课率;学生必须业余刻苦钻研,阅读教材和参考文献,掌握课堂讲授内容和课堂未深入展开或未涉及的知识、理论,这又起到1/3的作用;还有1/3的作用是来自各行各业的管理人员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学习,一方面体现在课堂讨论上,另一方面体现在MBA研究生的课外各种活动和交往之中,为此,我们于1998年5月成立了“暨南大学MBA联谊会”,这是华南地区最早的MBA校友组织。
侨校国际化特色
作为最高华侨学府,我们在MBA教育中进一步体现侨校的国际化特色,为此,2010年8月,我们在改造全日制MBA项目的基础上,推出了国际MBA项目—华商MBA(Sino-international MBA,简称SiMBA)。该项目具有三大特色—课程国际化、师资国际化以及生源结构国际化。
课程设置将从华人文化背景下的管理理论和实践为出发点,同时更加符合国际化和全球影响力的定位,采用中国本土的案例,移动课堂参访的企业以著名华商企业为主,即“核心课程中国化,非核心课程话中国”。师资团队将不拘一格地引用华人世界的知名学者,以及中国通式的外籍学者,采用“中国素材、中国语境、中国视角”的案例教学。该项目定位为“面向全球华人青年商业精英的MBA”,招收的学员来自大陆以及港、澳、台和海外地区。
目前,首届SiMBA学生将于2011年9月正式入学,其中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来自境外。
MBA职业使命
经常有学生问我,为什么要选择暨南大学MBA?我的回答是“宁静致远—让你的心智更高远”。
记得一位校友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对新同学这样说过:MBA不是光环,是光驱。随着社会对MBA人才需求的不断增长,刚刚考上MBA的学生常常觉得自己有了耀眼的光环。如果我们把自己的大脑比喻成一台电脑,那么暨大MBA就是电脑外接的光驱了。因为通过这个光驱,你可以贪婪而快速地读取、更新你所要的知识,这就是我们课堂上的学习境界。在课堂上,教授们让学生们躁热的思绪得以平静。
在教授们的引导下,多年来的工作经历自然地结合到理论上来,工作上的许多事情,一次次被有序地编辑起来,使学生们更深刻地理解管理的精要。实践有效地被提升到理论:顿悟成为惊喜,知识成就自信。
然而,科技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才的快速成长,时常让MBA学生应接不暇,坐立不安。在充满变数的社会中,我们要培养MBA学生处变不惊、勇于承担责任的职业素质。为此,我们给每位MBA学生配备了校友导师,在学习之余,与我们的校友分享、学习和感悟职业发展的经历和阅历。
每一个人的能力、能量和资源都是有限的,而我们面对的环境是动态变化的。作为MBA教育工作者来说,我始终相信,建立一个充分发挥各方优势资源的平台,将注定这个平台的成功和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