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85220049
020—85220050

MBA华商派 - 《中国企业家》专刊报道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1-06-14  点击次数:2992

| 邱恒明  郑天

 

暨南大学作为百年侨校,它的使命就是面向海外,为海外的中国人服务,为中华文化传播到海外做贡献

 

2005年,42岁的李从东离开自己已经工作生活了25年的天津,南下广州,就任华侨最高学府暨南大学最大的学院管理学院的第三任院长。他迫切需要为这所成立仅仅7年而又传承久远的学院确立一个清晰的战略目标。暨南大学是以中华文化教育为特色的大学,我们的商科教育一定要树起华商派的旗帜,经过思考与沉淀,李从东对于这个定位有了一个明确的表述:我们要用10年到20年的时间将管理学院建成华商教育基地,培养能够屹立于世界企业之林的华人企业家。

华商二字,对于中国其它任何一所商学院而言,也许仅仅意味着华人企业家,但是对于暨南大学而言,却有着非同寻常的背景与渊源。其中的意味要从一个世纪以前著名教育家黄炎培开创暨南商科的初衷说起。

始有暨南,便有商科

早在1918年,黄炎培先生就感言:盖今世之商战、工战,无非学战。也正是那时,面对侨民子弟稍长,大都为谋生计的社会现实,暨南大学就开始设立商科,是中国最早开展商科教育的国立高等学府之一。历史上的暨南大学崇尚开明办学、研究自由,而且所开课程,均为必须而重要者,简而不漏。早在上世纪20年代初,暨南学子便率先推行了商事调查会计实践等活动。在商科教育中高度强调实践、广泛接触现实经济环境一直都是暨南大学的优良传统。

暨南大学的前身是1906年清政府为宏教泽而系侨情设学于南京的暨南学堂。暨南二字出自《尚书·禹贡》篇: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意即面向南洋,将中华文化远播到五洲四海。学校后迁至上海,1927年更名为国立暨南大学。

曾经的暨南大学,大师云集,弦歌响而薪火旺。中国现代会计教育的创始人潘序伦就曾任暨南大学商学院院长,教授会计学。而他早年求学于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与他一起缔造暨大商科辉煌的还有郑洪年、何炳松、杨汝梅、周宪文等一大批商科教育的宗师级人物。

1958年,暨南大学在广州重建。尽管后又遭到了停办,可是在1978年第三次复校不久,暨南大学管理学科再次领先全国。

1978年秋,暨南大学复办对外招生,并对毕业生的方针从来去自由改为全部回境外居住地就业。这样一来,原来为适应我国计划经济体系的商业经济专业教学计划就必须做出调整,首先是课程设置必须进行较大的调整,以适应主要来自市场经济地区或国家外招生毕业后的就业需要。因此在1978年制定的暨南大学商业经济专业教学计划中,首先用《市场学》取代原来的《商业经济》课程,同时增设《广告学》及《商业心理学》。耄耋高龄的暨南大学市场学系退休教授何永祺回忆说:当年这些课程曾被视为散布资本主义毒素的课程。但是,那时正处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种种迹象表明,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有所松动,我们开设了这些课程,受到学生及业务部门培训人员的广泛欢迎。当年,正是何永祺教授与暨大同仁率先在国内重新开设了市场学课程,随后还组织成立了全国公认最早的高校市场学学会。

曾任暨南大学副校长的张永安教授则说:当时北方有许多高等院校认为这个市场学,应该要按照计划经济里的经济学来看,不应该开市场学,这在当时有非常大的争议。在全国首创市场学,相当不易。张教授从1982年至今在暨南大学工作,先后任暨南大学经济学院系副主任、系主任、副院长、院长、副校长。他介绍说,暨南大学复办之初,经济学科的师资力量非常雄厚,实力比较强,除了何永祺教授首开市场学以及相关课程系列课之外,蔡馥生、张渊源等老一辈商科教育家在全国都有着相当的影响力。为了适应海内外对管理人才不断增长的迫切需求,1980年暨南大学在原经济管理学科下分设了企业管理系、会计学系和商学系等,并在国内率先获得了产业经济学博士学位的授予权和企业管理等学科的硕士学位授予权。这些都体现着暨大商科在发展历程中极强的创新力及较广的影响力。

弄潮MBA

暨南大学历经三落三起,在停办、复校、搬迁的波折中元气大伤,可是一直传承下来的是其不变的使命:面向海外,为海外的中国人服务,为中华文化传播到海外做贡献。正是因为这样,一代又一代暨南人,勤恳执着,无怨无悔。

1991年,暨大企业管理系教授何振翔上任学校研究生处处长,主管全校的研究生教育。也正是在他的任上,暨大的MBA教育开始萌芽,暨南商科迎来一个新的里程碑。1992年,学校收到了教育部与国家学位办关于MBA学位授予权的红头文件。但是要等国家批下来以后正式开始招生还得再等一年。何振翔等不及了。当时与MBA在名称和课程上最接近的专业就是企业管理专业。那一年,暨大企业管理专业只招收两名硕士研究生,但是报名就有70多人,最后上线12人。暨南大学可不可以用这12个学生来试办MBA呢?何振翔决定试一试。本着暨南人特有的务实与创新精神,何振翔创造性地叫它企业管理专业工商管理方向,暨大MBA实际意义上的第一批学生就这样入学了。

万事开头难,为了办出一个有模有样的MBA项目,暨大几乎调动了全校的师生力量来对付这个前所未有的新事物。当时的课程一共由5个学院承担,包括外国语学院的英语、理工学院的高等数学、国际学院的国际贸易、经济学院的金融财税、法学院的经济法。

张永安教授至今都感慨:那时候的课室都没有电风扇,更没有空调,广州的夏日酷暑难当,老师汗流浃背,学生也大汗淋漓。但学生们都学得很认真,很刻苦。即使周六、周日,不管上午、下午、晚上,都没有缺课的。那时候人人都是那么勤奋!

苦心人,天不负。”1993年,经国务院学位办公室批准,暨南大学试办MBA专业学位教育,成为华南地区最早、全国第二批开办MBA教育的17所院校之一;1998年,学校整合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和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学科资源成立了管理学院,使暨南大学管理学科的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办学实力进一步增强。从此暨南大学商科教育向现代管理学科领域全面拓展。

多元、包容、创新

2005年,刚来暨大不久,李从东就用简单有力的3个字概括出他对暨南大学管理学院的定位,那就是:侨、粤、商。

概括的是暨南大学侨校的特点。暨南大学首先是所侨校,意味着学院招收的学生是海内外的中国人,服务对象是大中华圈的企业管理者。第二个字,主要是要体现学校所在地广东的特点,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是市场经济发育最充分、最完善的地区,也是企业家对于企业管理的需求最旺盛的地区。第三个字是始有暨南,便有商科,商科在暨南大学有百年的传承。侨、粤、商是对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最精缩的概括,对应特点就是:多元、包容、创新。

学生多元、老师多元、文化多元是暨大的重要特点。目前来自世界五大洲131个国家和香港、澳门、台湾3个地区的境外学生总数超过1万人,占暨南大学在校学生总数的一半,而其中来自境外的研究生占全国所有高校总数的四分之一以上。正是这百年的商科教育历史、良好的多元文化氛围以及国际化的特色,使暨南人具有更为开阔的视野、更为敏锐的商业触觉,也为MBA人才的培育提供了良好的校园文化背景。

在暨南大学工作了十几年,管理学院副院长胡玉明一直都认为暨大比较明显的特色就是多元与包容。我对暨大最深的印象就是国际化。暨南大学优越的地理位置,与港澳台知名大学交流频繁,暨南大学很早就引进外国教授,引用英文原版教材,这是国际化带来的教学便利之一;其二,暨南大学招收了很多港澳台及世界各国的学生,课堂讨论时,国际化的思维从他们的身上全然体现

国际化造就了多元化的特点,多元化也意味着高度包容性。在我们暨南大学有董事会制度,由多位重量级人物担任董事,共同参与决策。这个是其它大学没有的,这也正印证了暨南大学的包容性。胡玉明介绍说。院长助理吴菁认为,暨南大学的包容文化让许多有个性、有思想的老师能够最大程度地施展各自的才华,这种包容性也成为引进师资的重要优势。

这种兼收并蓄还体现在三三制教学法上。所谓三三制教学方法也是何振翔教授的首创,即同学们有三分之一的学习收获来自于课堂教学,另外三分之一来自同学之间的交流,还有三分之一来自于企业的考察实习和移动课堂。这种学习方法,这种知与行的结合让我学到了远远超出课本的知识,并指导我一直这样学习下去。已经毕业多年的MBA校友、MBA联谊会副秘书长党文新女士的学习热情依旧不减。

与李从东所讲的字相呼应,香港中文大学财务学博士、会计学系主任谭跃认为暨南大学的重要特点是具有浓厚的岭南文化特色,岭南文化特色就是包容。另外,暨南大学地理上靠近香港、澳门,学生当中侨生众多,接纳新的事物比较快,市场化也更鲜明一些。接近西方,而又有所超越,有自己的创新,这是暨大MBA教育的特点。谭教授介绍说,暨大MBA案例都采用最新的商业案例,都是最近两年发生的故事,而西方MBA教育一般案例都很长,甚至用的是十年前二十年前的案例。我们跟美国、中国香港不一样,他们积淀深厚,而我们求新求变!

胡玉明也认为广东的区位特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暨大MBA的发育。珠三角企业种类众多,产业非常齐全。不同背景间的交流,能够让学生们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胡甚至说:来自各行各业的学生提问使我的教学观点不断修正,让我的理论更加全面和完善,教书也是向学生学习的过程,给我不少启发。

暨大管理学院在侨校+名校发展战略的指导下,求实创新,与时俱进,努力跻身于中国一流商学院的行列,成为造就中国一流管理人才的摇篮。

博士毕业于香港理工大学的王国庆教授认为:创新,我们把它理解为一个目标,我们的前辈很早就把国外的市场学体系引进到中国来,像会计学、产业经济学,这些在全国都有相当的影响。随着学科的发展、外部环境的发展,我们原来一些前辈们退出教学研究的一线之后,暨南大学在经济和管理教育方面都碰到一些问题。而恰恰在这个时期,MBA项目发展起来了,学术研究的范式也发生了非常重大的变化。暨大是最早办MBA的院校之一,并能坚持引进、融会世界优秀的案例与方法。这是我们比较成功及创新的地方。

王国庆还认为:不同领域的学员,为商科教学和研究带来新的研究议题和新的关注点,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暨大将来的发展方向,这是学生学习和学校的专业建设关联互动的良好趋势。

暨大就像一个家

20069月,《福布斯》杂志中文版的中国商学院排行榜上,暨大的MBA项目获得了一个特别的肯定:在校友满意度这一项指标上得分名列所有商学院当中的第一。这对于暨大MBA中心的员工和MBA校友们来讲,并不是一个出人意料的结果。

暨大就是一个家,这是院长助理吴菁的一个由衷感触。她在MBA中心工作长达18年,她所认识的校友当中有父子、有夫妻、有兄妹、有姐弟等各种亲情关系,而同学们、师兄弟们之间的感情也总是彼此鼓励、相互支持。这种感觉很温馨,家的氛围更显突出!

而对于像叶惠全这样的校友而言,暨大这个不但是团聚和沟通的平台,而且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去建设它。中惠熙元集团董事长叶惠全在2006年暨大百年校庆之际曾慷慨地捐赠1500万元用于管理学院的发展。他和奥园集团董事长郭梓文以及碧桂园创始人杨国强等人一样,都是暨南商科的校友。

暨大MBA这种典型中国式的人情味被院长李从东概括为四情教育模式。他说:在中国做企业,一定要通四情’—通政情、商情、民情、人情,这四情不通,什么MBAEMBA都不要学了。

曾经有调查发现,不少商学院无法提供准确的往届毕业生的有效联系方式,有些商学院甚至与已经毕业的整批整批的学生失去了联系。而李院长总是自信地表示,暨南大学商学院至少90%的MBA学员都能够马上联系到。

暨南大学的校友资源管理有自己独特的方式和体系。据介绍,暨大是华南地区第一个成立MBA校友组织—MBA联谊会的高校。校友关系的维系由行政性的工作转变为群众性的工作,由MBA/EMBA联谊会来负责校友的维系和组织。这就避免了行政工作的僵化,让校友来凝聚校友。

独具暨南风格的华商教育整合了庞大的校友资源,突出行业整合的特色。其中,力求校友资源最大化共享与整合是暨大MBA培养模式的一大亮点,如校友导师计划、共建实习基地计划、跨行业俱乐部计划、暨南EMBA知行团计划等等。家和集团副总裁、2004EMBA校友张建勋先生介绍说,暨南大学的校友交流平台异常丰富,除了上述平台外,有按体育活动来划分的高尔夫球队、羽毛球队、足球队等,也有按行业划分的房地产行业俱乐部、金融行业俱乐部等,更有按兴趣划分的养生俱乐部,可以说是分门别类、五花八门。而他自己还担任着暨南大学EMBA联合会副会长。广东胜伦律师事务所主任、高级合伙人、广州市十佳律师、1998MBA校友肖胜方先生认为,MBA教育的吸引力除了拼师资,还要拼校友,他感言:现在办MBA的院校越来越多,在这样的背景下就需要学校把MBA教育做成精品,MBA不是读完毕业就结束了,工作中继续学习和MBA校友联谊都非常重要,暨大MBA联谊会在校友联络方面做得比较到位。现在,MBA校友的品质及联系网络已成为很多人选择就读哪所学校MBA的重要指标之一。

现任暨南大学第六届MBA联合会主席谢小浩认为,每个学校的MBA学生很多,交流方式也多样,暨南大学注重的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交流。谢小浩提到张建勋校友正在筹备的养生基地。养生俱乐部是张建勋学长提出来的,他想针对暨大EMBA校友搞个养生基地,让校友们重新回到暨大这个平台上来2005年张建勋就开始找地,要盖100多栋别墅,他说:经过审核通过的暨大EMBA校友都能用成本价购买一栋别墅,价钱一样,以后同学们老了又都可以聚集在这个平台上。

有收获的时候,希望他们回到这里来跟大家分享;有困惑的时候,也欢迎他们来这里寻找答案和出路。李从东说,管理学院愿意做校友们终生的知识后援和心灵家园。

拥抱华商时代

2008年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之后,中国经济似乎独善其身,并且在2010年毫无悬念地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于是,中国经验中国模式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瞩目。而中国的商学院也显然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契机。

今天说到MBA教育,国际化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暨南大学校长助理、会计学教授宋献中对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是这样诠释的:国际化是指我们可以用国际化的教材,国际上的一些教材理念,但是案例一定是本土的。本土的案例加国际的理念,再结合中国的制度背景和中国的文化特征,这三者去分析中国的案例。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做到国际化和本土化有机结合

而在李从东看来,大家越来越强调MBA的国际化以及外界越来越关注中国的商业和管理,这正是华商教育大行其道的好时机。国际化的基础是本土化和民族化,华商们要看到自己在世界商业文明中也有重要的贡献,不能停留在戏说和野史的层面。将民族的管理思想和经验理论化,并使其成为指导中国的经济发展,甚至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有效工具之一,向全世界传播中国商业文明的软实力,这正是暨大的使命。李从东说,要想贯彻这个使命,我们从科研到教学、从招生到培养,各个环节都应该有一些创新的东西出来,要把华商这两个字真正落到实处

在科研领域,胡玉明领衔的团队无疑做出了表率。2010年,他们成功申报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标题就叫做中国企业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研究

在教学方面,2009年推出的华商管理案例基金是一个重要创举。这个基金专门用来支持学院的教师创作基于中国管理实践的教学案例,并且要求教师必须把这些案例应用于自身的教学,尤其是在MBA的课堂上。2010年首批资助了6个案例,2011年第二期资助的项目迅速增加到12个。

2010年夏天,暨大管院为了贯彻华商教育这一使命而推出的一个更为直接和全面的举措是:开办一个全新的国际MBA项目—“暨南大学华商MBA”Sino-international MBA,简称SiMBA)。这个项目招生目标是实现国内生源和国际生源各50%,而国际生源又以海外华人和有意在华发展的外国人为主体。“SiMBA第一期的招生基本结束,虽然目前只能做到大约1/3的国际生源,但是生源的质量以及他们与这个项目定位的匹配程度让我们感到欣喜。暨大MBA项目负责人吴菁表示。

据介绍,SiMBA项目未来实施的每一个环节都将体现华商的元素。例如,课程建设上是核心课程中国化,非核心课程话中国,案例开发和撰写则是中国素材、中国语境、中国视角,师资建设则为华人世界的精英学者和精英企业家以及中国通

基于这样的定位,美籍华人、前肯德基亚太区总裁、中国快餐业之父王大东就是一位典型的教师代表。王大东专门为SiMBA开设的课程叫国际商业实务研究。他曾在暨大MBA课堂上这么风趣地描绘了自己的经历:我生命中的第一个20年是在东方度过的;我的第二个20年是在西方度过的;我的第三个20年致力于把东方与西方的商业做法整合到一起;现在,我的第四个20年将潜心于把我所经历的前三个20年的经验与大家分享。王大东评价暨大SiMBA项目是一个非常有远见的创举。他说:大陆很多商学院的MBA教育是效仿美国东海岸大学MBA的做法,其实质是以美国商业文化为基础,培养如何在美国公司做高管的。这个项目以中国商业文化为背景,培养为中国公司效力的国际经理人,这是顺势而为,必有大成。正是因为暨大SiMBA项目的独特魅力,他自当伯乐,为这个项目还介绍了近10位海外华人业界与学界的精英作为备选教授。

也许是机缘巧合,就在全日制的SiMBA项目首期即将开学之际,一个新的机遇为这个项目的前景带来了更丰富的想象空间。2011年春天,缅甸最大的华人商业组织缅甸华商商会邀请暨南大学管理学院赴缅招生,甚至在仰光开办一个在职的MBA项目,为即将开放的缅甸社会培养急需的商业人才。连项目的名字大家都想到一块了—‘华商MBA’李从东说,把这样的项目办起来,我们才叫做真正继承了暨南先贤们当年创办商科的初衷。那种声教讫于四海的使命感和自豪感将会无与伦比。

(刘梁京蒙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