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暨南大学2011年EMBA夏季班开班典礼(四)――对儒商文化价值的几点认识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1-07-14 点击次数:2091
暨南大学2011年EMBA夏季班开班典礼(四)
对儒商文化价值的几点认识
2011EMBA广州(2)班 赵瑞云
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对西方管理理论格外推崇,不少人开口必说哈佛案例、闭口必谈丰田奇迹。时至今日,我们仍然非常重视西方管理理论的研究借鉴,每年党政部门都要花巨资将企业负责人送往美韩日等国家进行培训。无疑这对开拓视野汲取西方先进管理经验是十分必要的。然而,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学历经两千年传承,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珍贵精神遗产,我们今天研究管理科学,不可能对自己祖先的思想精髓熟视无睹,而应理所当然、理直气壮让其在中国管理科学中大发光芒;任何忽视甚至轻视儒学的认识、行为都是十分不明智的。实际上韩日新等亚洲国家的管理思想无不侧射出中国儒家文化思想的光芒,若国人埋头苦学韩日新的先进经验,而不知其源头由来,倒显得有些舍本逐末,着实令人遗憾。当前,全国正涌动国学热,这为我们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学的当代价值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我们应准确把握并大胆借鉴儒学中有益的教义并融入管理实践。就儒学对企业管理方面的价值,我想谈以下几点认识。
一、儒家的“仁”,要求“善良公正,宽容无私”
作为管理者,应有一颗善心爱心,常念他人之恩,常怀他人之忧,慈善、宽容、忍让,以德服人,未必需要以高压态势实现执行力,往往于无声处不知不觉中,将决策意图贯彻落实;同时事无巨细讲求公正,秉公办事,对他人缺点缺陷及不同意见,能客观分析,尊重他人,求同存异;凡事从公出发,不打小算盘,不谋私利。美国安然公司管理层贪婪,最终以公司破产收场。所以管理者的品格是凝聚人心的力量,只有以德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才可真正奠定百年老店的根基。
二、儒家的“中”,要求“留有余地,折中求通”
我们常常习惯于把中庸思想看成犹豫不决、立场不定,在思维上往往陷入非白即黑、非此即彼的定势,实际上在现实工作中可供决策的选项还有,最艺术的即是折中。在各种意见中寻求交集,在一个群体、不同个体中求大同存小异,是解决问题最现实最有效的办法,也往往是打破僵局的最佳路径。争拗可能各派俱伤,且于事无补;折中却可为大家接受,推动问题解决,最终实现皆大欢喜。
三、儒家的“信”,要求“坚守诚信,信用为本”
人无信不能立于世,企业无信不能立于市。企业创建伊始,可能“信誓旦旦”,天长日久,利欲熏心,信用松懈,一旦有所风吹草动,危急公关不当,必然全线崩溃。许多企业昙花一现,成败一个信字。不难意料,“达芬奇家居”以次充好、以土充洋,信用缺失,声誉必然扫地。做人、做事、做企业,信用都是根本,此乃古训也是规律。
四、儒家的“礼”,要求“克已礼让,平等待人”
孔子强调礼数,因为他深刻认识到“不同的态度就有不同的结果”、“态度决定成败”的道理。人皆有个性,要时刻讲礼教,总对人笑脸相迎,着实不易,也很累,所以要“克己”。不仅对上级,对下级也要礼让就更难。但做到了并形成自然习惯,大家遇事以礼相待,遇利以礼相让,企业上下无论职级高低都彬彬有礼,久而久之,“礼”就成了“力”——企业全员同甘共苦的合力。在人格平等的环境中,人的创造力、奉献精神才可能被不由自主地激发。
五、儒家的“和”,要求“和谐协作,分享成果”
“和”不是不论是非曲直的“一团和气”,而是指相互搭台补台的和谐气氛,管理者以自身道德品格力量示范,企业全员共同营造出来的融洽的工作氛围。企业应该基于“分工不分家”的共同理念,在明确职责的前提下,突出强调人与人关系和谐的重要性,为确保工作完成奠定协作的基础。在儒家看来,“和”与“礼”关系密切,“礼之用和为贵”表明礼的最高境界和最高目标,就是创造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暨全社会的和谐。所以企业管理者不仅要营造和谐,还要不遗余力地维护和谐——这也是为社会和谐作出贡献。“和”的另一层意思,是要共同分享工作成果,不能出力出汗干,分享成果一边站,这也是确保能长久“和”下去的真正秘诀。
六、儒家的“法”,要求“制度先行,奖罚分明”
无论管理社会还是管理企业,单凭道德的约束显然是薄弱的、不够的,必须依靠法的强制手段。这里的法,泛指制度约束。在一个企业,由于道德水平的差异,以及对道德坚守的强度不一,如果没有制度约束,就很可能被小人钻空子。退言之,即便大家道德水准很高、自觉自律性很强,制度也是不可缺的,系统的、严密的“法”,可以预防犯罪,更可以打击犯罪。所以企业管理者必须高度重视制度建设,筑牢防范措施。
七、儒家的“民”,要求“以人为本,处事为民”
就国家而言,民是本,执政应以民为本;就企业来说,员工是本,是企业发展之根本,凡事对员工应多加维护。李嘉诚先生说,在他眼里,员工就像家人,兄弟姐妹一样,一起商量事情,相互帮助相互关心;员工是决定企业兴盛的根本。为什么日本的员工对公司忠诚度高?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日本老板与员工融洽得像家人,老板处理问题总会先想到员工的感受。这一点上,中国企业差别太大。国有企业对员工切身利益的维护仍有改进空间;民营企业老板,更把员工作当可用不可信的雇工,时刻提防着员工会窃取公司技术,另立门户。
随着EMBA学习的深入,对儒学在当代管理中的价值也应有更深入的认识,期待能将儒学的实用价值运用到工作实务中,转化为企业永恒的文化竞争力。
作者系广东省国资委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