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85220049
020—85220050

“没有不好的员工,只有不好的老板”――访暨南大学2011EMBA(3)班同学、太平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佛山分公司总经理 张波

发布人:韩双蔚 发布时间:2012-09-27  点击次数:1252


无框眼镜,橘红色衬衫,米白色西裤。这是太平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佛山分公司总经理张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的着装,简单不失稳重。在访谈中,张波谈吐儒雅,亲切真挚,虽为总经理但不摆架子,举手投足间表现出平易近人的气质。

 

 

 

 

 

 

 

 

专注的资深保险人

张波从1996年开始从事保险行业,至今已经有17年了。前8年在平安保险公司供职,后来到了太平人寿保险有限公司,现任佛山分公司的总经理。在这17年的保险职业生涯中,张波的事业发展得相当顺利,从业务一线上升到管理层。谈及当时为何选择从事保险行业时,张波笑说这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但同时他也提到,他看中了保险行业的社会价值、社会责任及其发展前景。“专业,专注。”张波向记者阐述其从事保险行业的机缘时铿锵有力地道出了这四个字。从偶然的机会到17年保险行业的坚持,张波的这四个字能对这段从业经历做出恰当的诠释。

 

 

 

 

曾经珠海挽狂澜

2006年,张波接手太平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在珠海的中心支公司。刚接手的公司经营状况较差,在广东分公司中排名倒数第一。张波肩负着改善珠海中心支公司经营管理的重任。然而,张波刚到任就碰上了几十年一遇的台风。“办公室里进了很多水,当时很多东西被卷走了,珠海市的经济损失也很大”,一去就是狂风暴雨来迎接!但经过两年的努力,珠海中心支公司公司在业务成长、任务达成、经营指标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当地保险市场排名中从原来的后几名成长为市场第三位;在太平人寿广东分公司也内跻身前列。

“没有不好的下属,只有不好的领导;没有不好的员工,只有不好的公司。”谈到在珠海中心支公司工作的经历时,张波反复强调企业经营者自身对于企业管理和发展的重要性。

记者:您用两年的时间改变了珠海中心支公司经营状况,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可以和我们分享一下您的管理经验吗?

张波:第一点、是企业的文化建设。本质上这是企业经营者自身经营信念的表现。经营者有着他自己的经营理念;但还不够,要把它变成信念;信念是什么?信念来自于牢固的观念,所以信念不会轻易改变的!所以企业一定要坚持自身的企业文化;它包括了企业的愿景、企业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第二、要考虑市场、企业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相关经营策略。第三、建立流畅的高效的企业运作体系;最后一点培养人才和留住人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人才,以人才为本的企业才能基业长青。

 

 

 

 

“暨大EMBA非常符合我的预期”

“非常好啊!”记者话音刚落,张波就给予了回应。张波在2011年入读暨南大学EMBA,距现在也有一段时间了,这是他在记者问及读EMBA期间的感受时的第一句话。“暨大EMBA非常符合我的预期”,张波边说边用手比划着,“来这边读EMBA,同学之间的交流,让我有了很多感悟和思索,也会获得一些新的灵感。”张波解释说,他从事的是金融行业,对传统行业不太了解。来到这里学习,班上的同学来自各行各业,通过交流对传统行业有了新的、更多的认识。“金融行业重策略和分析,属于知识密集型企业,管理环节较少。实体经济则不同,策略有了,但它要考虑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环境保护等等,环节更多。”

对于EMBA的学生课外活动,张波倾向于运动类的活动,特别是高尔夫球。对于暨大EMBA课外活动的建议,张波表示,他们现在有摄影、羽毛球、红酒等课外活动,经营好这些活动就不错了。如果女生多的话,可以增加舞蹈、瑜伽这类活动。

记者:您当时为什么会选了读暨大的EMBA呢?

张波:我们公司很多员工都是从暨南大学毕业的,还有在读研究生博士的,对暨大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其次,暨大是华人学府,教学氛围轻松开放,跟我很匹配。其实我本身也想进修,比如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我是自己过来报名的。

记者:您和您EMBA的同学都是精英,可以说掌握着社会不少的优质资源。作为这个群体来说,您认为读EMBA还可以做些什么?

张波:比如慈善活动等,既承担了社会责任有可以为社会做些贡献。我们的学长在筹办一个慈善项目,预计在今年10月启动,我出差回来后也要去报名。

记者:今年是暨南大学EMBA开办十周年,在十周年庆典来临之际,您对暨大EMBA的未来发展有什么寄语呢?

张波:希望暨大EMBA越办越好啦,可以引导华人企业家、华商相互融合走向世界。现在我们的EMBA主要是华人,而海内外正好缺乏一个过渡、衔接的交流平台。中国这么大,可以把海外华人企业家也吸引过来,中国未来肯定是全世界最大的市场,也是最有潜力的市场;海外华人企业家应该抓住机会和我们一起交流、学习共同成长,这里肯定是了解国内市场、政策方向、建立人脉较好的地方了。

 

 

 

 

采写:梁欣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