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85220049
020—85220050

为何拉动需求,如何启动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2-11-22  点击次数:1260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演变成了全球经济危机,在此背景下,外需萎缩,内需不旺,发挥财政政策作用拉动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是我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经济中长期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国务院于2008年末出台了四万亿投资的经济刺激计划,人民银行配合以宽松的货币政策,双管齐下保证经济增长。

一、全球经济危机下我国经济运行趋势分析

始发于20078月的美国次贷危机产生了多米诺骨牌效应。20089月,美国金融危机全面爆发,继而迅速向欧洲、日本及新兴市场国家蔓延,国际金融信用体系和资金链条被破坏,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市场流动性的极度短缺和信贷紧缩导致国际需求特别是发达国家需求明显萎缩,世界经济失衡格局被打破,诱发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这场金融危机通过金融、需求、贸易、汇率、价格等一系列渠道,在各个国家之间相互传导,对各国经济进行全方位冲击,加速了全球经济衰退。就我国而言,尽管金融危机对中国资本市场产生了较大的冲击,投资者信心受到严重打击,部分上市公司投资境外金融衍生产品遭受了一定的损失,由于近几年来我国资本市场始终坚持积极稳妥的对外开放政策,不断加强市场制度建设,确保市场稳定运行,本次金融危机对于中国资本市场的影响非常有限。但我国实体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很高,经济结构性矛盾较突出,全球经济形势的剧烈变化必然对国内实体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1.国际需求萎缩引发我国经济运行下滑

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迅速成长,2007年,对外贸易规模已达21737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位,对外依存度高达64.2%,外部依赖性非常明显。其中出口贸易12178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对外依存度达36%。国际需求的不断收缩导致出口贸易严重受挫,通过一系列传导机制,对我国经济运行的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各个环节形成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国民经济运行整体下滑。20089,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我国货物出口很快感受到了国际市场的冲击力。全国出口增幅逐年回落,外部需求萎缩加快,影响加剧,甚至出现形势逆转,陡降为负增长;进入2009年后,下滑趋势更加明显。

由此可见,由于国际市场的趋同性,无论是沿海地区,还是内陆地区,出口经济同时受到了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外需减少使出口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持续下降,金融危机通过贸易渠道传导至我国后,工业经济运行首当其冲受到了严重影响。对以外向型经济为主体的沿海地区而言,则遭受了更大冲击,大批出口型企业因产品出口链条中断,生产经营困难,甚至倒闭,并从下游企业向上游企业、行业传导进而破坏相关联企业的产品生产销售链条,使更多的行业、企业陷入困境,产能过剩、效益下滑成为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

2.拉动内需是应对经济危机的必然选择

我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快速发展主要是以总量扩张为特征的粗放型增长,外向型出口经济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特别是2000年以来,我国经济摆脱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后,依靠高投资和高出口拉动了经济新一轮的高速增长,长期积累形成了投资与消费失衡、外需与内需失衡、产业结构失衡等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国民经济抵御风险能力较脆弱。拉动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成为我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经济中长期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扩大内需,采取积极财政政策

1.结构性减税效果明显

为应对经济危机,2009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结构性减税措施,减税规模高达5500 亿元。在经济企稳向好,宏观调控政策扩张的情况下,2010年继续实施各项结构性减税政策, 并出台一些新的税收减免政策;2010 5月,政部公布从201061 日起,再次上调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率,涉及的产品共计2600多种。另外2010年上半年还出台了实施支持农村金融的税收扶持政策,四川地震灾区的灾后重建的税收政策持续到年底等。预计2010年的减税规模不会低于2009年。结构性减税不仅扩大了投资需求,也刺激了消费需求,保持经济平稳增长,加快落实扩内需、保增长的各项政策措施。

2.投资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和项目质量

2010年与2009年相比, 一个突出的变化是投资增长主要靠政策推动逐渐向市场驱动转变, 中国能迅速遏制经济下滑势头, 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率先复苏, 主要得益于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 其中政府投资起到关键作用。从200810月到2010年年底, 中央增加政府公共投资1.18万亿元左右, 主要起四两拨千斤 的作用, 加上带动社会投资, 总规模约4万亿元。自2009年第四季度以来, 政府主导的投资逐步下降, 市场驱动的投资成为增长的主要动力。2010年政府保持投资适度增长, 财政资金投资重点主要是完成在建项目, 严格控制新上项目。因为政府4万亿元投资的大量项目已经在2009年上马,而建设工期大多为两年或更长时间, 2010 年的可用资金必须首先支持已开工项目的建设, 而对于新项目的上马则采取谨慎态度。2010年在投资总量扩张的同时, 精心把握结构的优化调整, 把灾后重建、安居工程、生态保护等项目有序安排, 其中突出的重点是保民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拉动民间投资。

3.国债为经济发展添砖加瓦

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背景下, 2009年我国发行国债1.64万亿元, 2010年国债发行额预计超过1.8万亿元。国债发行量大增主要源于经济危机冲击下所实施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为应对经济危机, 国务院提出了两年4万亿元的投资刺激计划, 在此基础上, 2009年安排财政赤字9500亿元, 创新性发行政府债券2000 亿元, 这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尚属首次, 2000亿元地方政府债券的顺利发行, 及时满足了地方政府的资金需求, 为积极财政政策起到了添砖加瓦的作用。2010 年财政部继续发行2000亿元地方债券, 对于增强地方政府资金配套和扩大投资的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货币政策配合财政政策为经济复苏铺路

这几年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 货币政策发生了由从紧到灵活审慎,再到适度宽松的转变。正式定调后的适度宽松意味着在货币供给取向上,不再是以控制供应、收缩信贷为基调, 而是以对资金供给的释放、信贷的适度放松为基调, 为拉动内需、刺激经济提供充分的流动性。2010年中国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与财政政策配合保持了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并根据新形势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综合采取多种措施, 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 引导金融机构合理把握信贷投放总量和结构, 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2011年,为控制通胀,适当减少流动性供给,特别有针对性的对某些行业控制信贷投放量。中国人民银行还进一步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窗口指导, 引导金融机构相对均衡地安排贷款投放节奏, 完善信贷管理制度, 充分发挥信贷政策对国民经济和经济建设的积极作用。

三.积极财政政策效果明显,也引发新问题

从这几年经济运行的情况来看,投资的确对中国经济扭转下滑趋势、逐步企稳回升,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4万亿元投资计划的重点领域,增幅非常明显。一揽子计划的成功实施,有效稳定并不断提升人们对中国经济的信心,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奠定了决定性的基础。虽然效果明显,但也带来一些新问题。

一揽子计划实施一周年后,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有所缓解,但当前经济中存在结构调整总体进展不快等突出问题。工业企业中存在很明显的产能过剩问题。调结构成为比较重大的问题。调结构是一个涉及到经济增长的分量和增长的可持续性问题,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当前中国经济的复苏基础还不太坚固。

另一问题是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增速显著超越了GDP增速。四万亿投资计划通过货币政策得到一个比较充分的体现,表现在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增速上,已经连续保持在28%29%这样一个水平。高速的广义货币投放量有效地刺激了经济计划的实施,也实现了通货紧缩的逆转,但是另一方面也逐渐引发了通胀问题。

另外,国际热钱再次涌入,以楼市和股市为代表的资产价格依然维持高位运行,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也使得通胀问题更为严重和棘手。

当前中国经济取得的成绩是巨大的,但我们必须看到,这种增速主要是由投资带来的。细分来看,大部分是由国有和国有控股带来的,民间投资、海外投资还有明显差距,还不能算是完全意义上的市场反弹。中国总额达4万亿元人民币的大规模刺激措施一直在推动经济增长,2011年中国经济增速达7.9%。在全球复苏仍不确定的情况下,中国内地不会结束经济刺激举措。但是应该注意结构性调整和市场化调节。毕竟消费需求这一驾马车要实现替代外需还有很长的距离。

总而言之,从国内经济看,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定、不巩固、不平衡,一些深层次矛盾特别是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从外部环境看,虽然一些发达国家经济开始复苏,但全球经济复苏将是一个缓慢曲折的过程。密切跟踪形势的变化,正确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系,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把握好政策的力度和节奏,增强政策的灵活性和可持续性,因势利导、持之以恒,才能一步步将中国经济送入新一轮增长期。

20112)班  吴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