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珊:当慈善成为事业
发布人:郑梓峤 发布时间:2013-06-04 点击次数:543
当慈善成为事业——访暨南大学EMBA2011(1)班同学、珠海市景山实验学校董事长彭珊
做慈善的人很多,但将慈善当做事业来做的人,却很少,彭珊就是其中一个。
彭珊,她低调沉稳,2011级EMBA(1)班的同学们经过一年多的共同学习,很多同学都对她不太了解。直至今天,《四海》杂志编辑部来到彭珊在珠海创办的景山实验学校,才从她一点一滴的讲述中,了解到一对年轻的夫妇,如何以一腔热血,在支持着这所为外来务工人员创办的爱心学校。
为农民工触动投身教育
彭珊早年的经历可谓顺风顺水,接手了大姐在珠海的科技企业,并逐步发展壮大。在2005年,一个小事件却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当时一个大项目的施工,他们聘请了40多名外来务工人员,但项目还没完成,十多名工人却提出要走。一问才知道,原来临近下半年开学,他们都要为子女的教育问题去“活动”了。同样作为非广东人的彭珊才意识到,原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想在本地就学,是那么的困难。
“那我能不能去办一所学校,让他们的孩子上学呢?”她的想法得到了丈夫的支持,两人迅速行动起来,找场地、申请批文、装修校舍、招聘教职工、宣传招生……从6月萌发念头,到7月18日签下校舍租赁协议,
回想这段经历,彭珊说,至今还有点后怕,当时全凭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签好了合同,招好了学生老师,却没有想,如果拿不到办学批文该怎么办?
为办学放弃企业
15间课室,435个学生,彭珊至今仍清晰的记得第一次招生的情景。其中大部分都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没有本地户籍的他们,无法获得公立学校的免费教育资格,要么交巨额的赞助费入学,要么就跑关系想办法找学校。景山实验学校的建立,让他们的子女有了就近读书的机会。
然而,彭珊的心不仅在此。办学校容易,办一所好学校却难上加难,她想办的学校,是一所拥有先进教育理念,完善教学设施,一流教学质量的名校。2009年,彭珊再投资5000多万,建立了景山实验学校省级标准化新校区,并于
5000多万不是一笔小数目。为筹措资金,彭珊尝试过寻找合伙人。也确实有一些人愿意投入,但与他们交流之后,她发现,这些人的投入都是出于盈利的目的。而彭珊担心,一旦教育掺杂进谋利的因素,会让原本出于慈善及社会责任的目的难以实现。经营理念的差异和新校区的建设,让她选择将原有的企业股份转让,筹措经费。
这时候,彭珊夫妇迎来了更大的挑战。
为了5角、1元的坚持
一直以来,社会对民办教育都有一定的歧视。虽然拥有了省级标准化新校区,珠海景山实验学校还是遭遇了优质生源流失的问题。部分外来人员子女在这里培养之后获得了优秀的成绩,很快就会被公立学校以各种“优惠政策”挖走。
“本地学生每学期每人有3000多元的政府补贴,可以享受免费教育,而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则没有。”说起这事,彭珊夫妇不免为外来务工人员抱不平。“他们为这个城市付出了血与汗,但却得不到基本的社会保障和福利。我们的能力有限,又不可能为每个学生都提供免费教育。”事实上,创办学校以来,彭珊夫妇像填坑一样,不断往里面投钱。
虽然政府有一定的教育补贴,但算上补贴和学费,也只占学校运营费用的60%,其他的40%都需要彭珊自筹。“我们真可谓是在夹缝中生存,空间太小了。”彭珊感叹,他们也曾想过是否要放弃,但看着操场上那上千名天真烂漫的孩子整齐划一的做着操,看到一位位家长带着整整一包快发霉的5角、1元的钱来交学费的时候,就有了坚持下去的动力。
为办校来读EMBA
“教育是社会的未来,每个人都应该为此出一份力。”彭珊夫妇说到。就算遇到再大的困难,她们也没有后悔。现在,彭珊思考更多的是如何在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也做好学校的经营,将学校的品牌打响,为此,她来到暨南大学EMBA。
通过近两年的EMBA学习,她利用所学的知识,对自己的人生经历进行了梳理。她认为自己办学校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无意识行动,看到许多外来工孩子没有书读,想为这些孩子做点事。第二阶段,是有目的行动,认为办学校成为我一生最重要的事业选择,为此转让了公司的股份并全部投入到学校,用于改善办学条件。
第三阶段是理论认识的提升,参加暨南大学EMBA的学习,她才认识到,做为企业家,不只要关心赚钱,还要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创造财富不是人生的唯一,服务社会,服务他人更不因为个人拥有财富的多少而有异。她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带动更多的人来关心孩子,关心孩子的成长。
去年年底,暨南大学E慈善会也挂牌成立,并于今年3月份在贵州山区开展援建牙村村小学重建项目,这让她看到,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投身慈善教育事业,彭珊也希望,暨南EMBA的同学校友们能常来珠海景山实验学校看看,给她提供更多宝贵的意见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