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日报:转型升级助力惠州昌亿跨越式挺进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4-05-08 点击次数:702
“你可以闻一闻,有没有味道?”在惠州市昌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昌亿科技”)董事长、暨南大学EMBA2012(4)班杜崇铭同学的带领下,笔者走进了这位“塑料达人”的厂区。一眼望去,这里树木成阴,而空气中也不时弥漫出阵阵花香。
“我就是希望扭转大家对整个企业的印象,让大家看到我们的技术含量。”杜崇铭向笔者表示,是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让这个企业得以脱颖而出。手握15项授权发明专利和多项实用型专利、外观专利的昌亿科技用一件件产品一次次地颠覆了整个行业,在为人们带来惊喜的同时,也为企业带来了一次次爆发性的增长。
该公司高新材料方面的营业收入从2011年的约5万元,一举跨越到了2012年的900万元,又在2013年蹿升到近1亿元,其增长势头着实令人咂舌。而杜崇铭也在做着更大的梦,他向笔者表示,正在积极进军航空和军工市场,他要让自己的新材料飞上蓝天。
凭科研抢占高端产品阵地
昌亿科技破解高性能耐极寒材料难题
与无数创业者一样,杜崇铭也是起步在那个充满狂想的年代。他1999年开始从事塑料行业,凭借着“来料加工”“三来一补”贸易积累了不少的财富。“当时也干得很大,厂房从最初的租用1000平方米扩充到2003年、2004年扩租8000多平方,一年有两亿元的营业额。”
然而,时近2008年,金融海啸肆虐,大量加工型企业一夜倾覆,“我们的厂子受到影响不大,但我感觉到了,不转型升级,不做好自己的品牌,迟早有一天会轮到我们。”杜崇铭于是横下一条心,在2011年8月创建了昌亿科技,开始了自己的转型升级之路,“当时,我们的起点就很高,定位在专业从事高分子改性、复合新材料的研发、生产与销售。”
这一次杜崇铭并非心血来潮,他带领公司副总经理林湖彬等研发团队进行技术攻坚,并聘请了北京化工研究院曾获得多项全国科技成果奖的高级工程师杜明聪担任技术总监,一开始就走上了抢占技术高地的路子。
“很多人看到公司2011年高新材料方面的营业收入不高,都觉得很奇怪。这是那些人不了解,我们是在寻找人才、引进人才,拥有了核心技术人才才能拥有核心技术,才能开发出行业中的高端产品,从而才能拥有核心竞争力,才能一举改变此前昙花一现的赚快钱的方式。”杜崇铭、林湖彬向笔者介绍,公司从2012年起就先后与暨南大学、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惠州学院、北京化工大学等多家国内外知名高校建立产学研项目合作关系,并与前3所高校进一步确立了省部科技特派员合作关系,“这都是为了提升公司的科技水平,积累起强大的研发根基。”
而这份积累的爆发也是如此的“水到渠成”。“我们心里都有一个心结,2008年大雪灾,铁塔倒塌,水电都断了,我们就想有没有这样一种材料能够耐得住世界上最冷的温度,这样不就不会出现这些问题了吗?”这似乎是杜崇铭的狂想曲,但是他却毫不迟疑地带领研发团队很快投入到耐极寒高新材料的研发工作当中,“我们了解过,地球上有不少极寒地区的气温为零下70℃左右,所以,我们朝着这个目标开发耐极寒高新材料。”
昌亿科技的技术团队经过一步步艰难的研发,终于取得了突破,“我们终于把这种材料给做出来了,却发现国内能检测的地方不好找,只有上海那边的SGS公司可以做零下70℃的材料耐寒试验,我们就一路到了上海,这才搞定了。”说到这里的杜崇铭和林湖彬都是一脸微笑,因为这一次的成功不仅解开了他们的心结,还为整个公司找到了拳头产品。
昌亿科技开发出的这种高新材料很快便被应用到了智能化电网、水网的升级改造当中。用他们材料生产出的智能电表和智能水表顺利挺进了广大极寒地区,一下子就解决了整个行业的关键问题,昌亿科技也成功制定了自己的企业标准。这项技术在2013年获得了国际认证,业内专家一致认为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据介绍,全球有近10%的电表产品需要具备耐极寒属性,而这其中85%使用耐极寒材料的仪表又都是在中国生产的,昌亿科技这一次取得的市场成功是可想而知的了。
3岁企业计划2017年上市
谋求多元化发展,积极进军航空市场
一面是昌亿科技在市场上攻城掠地,一面是两位高管带领着团队拿各种专利拿到手软,很难想象,昌亿科技的每一步发展都有着如此坚实的沉淀。
“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的称号,我们用两年时间就拿到了,很多专家都鼓励我们继续努力。”杜崇铭表示,作为一家成立3年的公司,已连续两年有7个产品获得了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认定,而这些产品也为昌亿科技一次次地开拓出了新的市场。
“你看看我们这些最新研发的材料,能猜出它们用在什么地方吗?”当来到昌亿科技样品展示厅时,杜崇铭神秘地指着眼前一小瓶透明的颗粒状物体向笔者发问,仿佛和笔者开起了玩笑,“这些材料是能飞的哦。”
正当笔者半信半疑的时候,一旁的林湖彬终于揭开了谜团,原来这正是昌亿科技研发出的最新航空材料,“我们这些材料就是用来制作民用客机的行李架、仪表盘以及内饰架、舷窗护板等部分的。”他向笔者表示,目前该产品已在2013年4月22日通过了AS9100航空航天管理体系认证,这也就意味着昌亿科技获得了进入这一行业的资格。
这一次,昌亿科技也是有备而来,其实早在2012年,昌亿科技就与暨南大学、中山大学等联合研发航天航空新材料、国防军工新材料并获得了国内多家航天航空制造企业初步认可。
而与以往一样,昌亿科技这一次也希望再一次扮演行业颠覆者的角色,“以前用来制造这些部件的很多材料都是金属的,现在如果采用了我们生产的改性塑材,将能极大减轻重量。”杜崇铭表示,此前根据业内测算,如果完成这种材料转换,一架大型民用客机甚至可减轻约8吨的重量。这对整个行业来说绝对是一大利好。
当然,由此昌亿科技也将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根据规定,民用客机每隔3年都必须做内饰件的强制性更换,整个蓬勃发展的民航市场毫无疑问将为惠州昌亿提供一块新的“蛋糕”。不仅如此,杜崇铭表示,他们产品的优异品质也获得了诸多军工厂商的注意,他们也正在积极准备进入军工领域。
昌亿科技的发展开始迅速走上多元化之路,而为了推动自身发展,该公司也开始了在资本市场上的突破。2013年12月26日昌亿科技在天津股权交易所成功挂牌上市,开始了一段新的征程。“我们打算从2014年开始3年内力争在国内主板上市,从而进一步完善企业的管理模式,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在采访过程中,毫不讳言他们的发展“野心”,但同时表示,任何资本市场运作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和实业发展,“我们是依靠技术起家的,也希望能一直沿着这条转型升级的路径走下去。”
原文链接:http://epaper.nfdaily.cn/html/2014-05/08/content_7301431.htm
报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