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业模型助成长 E战成名来实干——记第二届暨南大学E战成名启动会暨笃学暨南之第十六期知行讲堂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4-07-01 点击次数:1538
基因是决定生命健康的内在因素,那么企业成长的基因是什么呢?答案是商业模型。6月26日晚,在暨南大学管理学院219课室,笃学暨南之第十六期知行讲堂请来了暨南大学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张耀辉,为在座的同学深入浅出地讲述了企业建立商业模型的重要意义,内容精彩纷呈,发人深思。
讲座伊始,张教授用三个在中国家喻户晓的财富大亨——王健林、马化腾、马云的例子,引出了商业模型创新的必要性,他告诉大家,一个企业能够运行的顺畅,关键是在于保持合理的商业逻辑,而商业模型的创新也会收到高额的回报,如IBM公司。接着,张教授抛出了一个海洋馆不赚钱的案例,他认为这正是因为参与者不明确,所以在商业伦理上,越想多赚,越不能赚。通过海洋馆扭亏为盈的案例,张教授还揭示了企业实现成长的过程。即流程化加制度化,要反复地优化、不断地修正,最后将自己的钱、外界的钱和社会资源结合在一起,实现企业的成长。同时,他指出海洋馆的故事只是业务层面可以赚钱的结果,如果想要做大,该怎么办呢?所以,我们要用商业模型来保证企业的生存与成长。张教授指出,在初创企业时必须回答的问题之一就是企业卖的是什么,重点要满足人们当下的急需,不必想得太过长远。他生动地举出了腾讯这家企业并戏称它为“雷锋式企业”,人们以前都以为它不赚钱,现在却赚大钱。这是为什么呢?源于它“以网络即时通讯替代长途电话切入,开发出人们从来没有注意过的顾客存在很深的打发无聊的需要,形成了顾客价值和顾客粘性”,张教授给出了这样深刻的分析。针对其余两个必须回答的问题,“有人会给他们提供收入吗?”“仅分析收入行吗?”他也作了一定的解读。
商业模型之所以是企业成长的基因,张教授给出了相应的解释,因为最好的应对竞争的方式是自我复制,企业本质上是用市场去证明其商业逻辑的正确性,即你创造的价值,可以为你带来足够的盈利。那么,创业失败的原因也可以归咎于不合理的商业模型。他告诉同学们一个铁一样的事实:“没有与商业模型无关的创业,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的基因,那么你坚持的东西也会走样。”张教授还结合具体案例,提供了利用国情构建新的商业模型的需要因素,一是爱,二是对常见事物的认识能力,三是对新的行为特征的洞察。最后,张教授用一句振聋发聩的寄语结束了这次精彩的讲座,“世界上真的有‘未出茅庐,三分天下’之事,真的有人能够做到先知天下,再知己。请问,需要知他吗?”这个问题的答案应该在每位聆听讲座的同学们的心中。
讲座之后,举行了2014年暨南大学第二届EMBA“E战成名”商业实战大赛的启动会。本次大赛共有来自EMBA2011级——2014级的十四个班级的代表队参赛。EMBA中心凌子山主任简单扼要地说明了本次大赛的重要意义,隆重地介绍了参加本次大赛的学生队伍,对并告知比赛日程安排。
附1:参赛队伍
附2:比赛日程安排
撰稿人:王卓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