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85220049
020—85220050

南方日报:【学者视角】刘金山:经济发展新动力:市场化与新工业革命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4-08-28  点击次数:839

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主动融入新工业革命,既是顺应世界大势,更是为了改变和完善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

  □刘金山

  如何理解经济新常态,决定了如何适应与应对新常态。理解经济新常态,需要用发展的动态眼光,从全球化进程中中国大国地位的历史变迁与未来趋势的视角,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系统地审视。

  基础条件的新常态决定了经济增长速度的新常态

  改革开放30多年的最大成果是,中国经济总量于2010年始位居世界第二。这不仅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体现,更是全球化进程中具有决定性影响力的大事件。中华民族由盛而衰、再由衰至盛,这一大国案例是空前的,在人类历史上是鲜见的。世界银行称之为中国奇迹是恰如其分的。

  这一成果的取得,在于中国经济30多年的高速增长。境内外的基础条件支撑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境内的发展需求与境外的资本需求有效地进行了连接,资源与市场进行了有效的握手。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是基于理性选择的生产要素的全球化配置。这一配置的结果使中国具有较高的潜在经济增长率,市场化的制度变迁充分释放了这一生产力。

  变化是永恒的。支撑中国经济高增长的境内外基础条件在发生变化。这是正常的,也是符合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与规律的。所谓新常态,核心就是:中国经济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从10%左右的增长速度转换到7.5%左右的增长速度,这是一种正常的表现,这是基础条件的变化所决定的。基础条件的新常态,决定了经济增长速度的新常态。基础条件的新常态包括:市场新常态、资本新常态、劳动力新常态、技术新常态、结构调整新常态、全球化转型新常态、宏观调控政策新常态、社会认知理念新常态等。

  围绕着经济增长速度换挡,社会各界会产生一个很大的疑问:面对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中国梦的实现路径何在?“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实现路径何在?中国经济发展新动力何在?

  市场决定性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制度动力新常态

  寻求经济发展新动力,是适应并应对新常态的关键。面对全球政治经济秩序与经济格局的大转型,中国经济发展新动力关键在两点:市场化与新工业革命。

  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是一种新常态,更是一种新动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这句话,是未来中国经济政策的主线,也是中国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主线。主线就是新常态。这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新常态系统。一是负面清单管理。负面清单管理是对正面清单管理的彻底颠覆,法不禁止即自由,可以释放一切可以释放的活力。负面清单管理将引领经济社会管理模式的转型,这意味着经济社会管理新常态的到来。二是混合所有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混合所有制企业是市场意义上的企业,是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微观基础。混合所有制需要的是企业家的创新精神,需要的是资本的效率。混合所有制是世界经济的常态,必将是我们的新常态。三是科学调控。科学的宏观调控是基于市场经济规律的机制化调控。机制化调控替代刺激型调控,将是一种新常态。四是现代化的财税体制。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是其核心。政府不能乱花钱,将是新常态。八项规定、六项禁止只是一个起点,最终目标是建立现代预算制度。其最大好处是,资源将最大可能配置到生产性领域,而不是分配性领域。五是利用市场化手段进行结构调整,化解产能过剩,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而不是行政引导。这是一种动态调整的自我纠错机制与再平衡机制,亦是新常态。总之,市场决定性,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制度动力新常态。

  拥抱新工业革命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技术动力新常态

  新工业革命的引领与冲击,将是新常态,更是新动力。过去30年,我们常说,制度重于技术。现在我们应该说,技术重于制度。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必须要全方位主动融入新工业革命这一全球化浪潮,抓住了机遇,就是抓住了动力。而融入的关键是进行市场化的科技创新,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让市场真正成为配置创新资源的力量,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现在不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将来付出的代价必然更大”。拥抱新工业革命,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技术动力新常态。

  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主动融入新工业革命,这是顺应世界大势,更是为了改变和完善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使高质量的经济增长潜力和增长速度持续稳定。《南方日报》2014年8月25日

  作者系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