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少昆:权力学派—移动互联网时代下腾讯的权力“碰撞”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5-09-14 点击次数:1037
莫少昆教授
暨南大学EMBA《领导力与企业文化》课程主讲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企业管理学院客座教授、芬兰赫尔辛基经济学院EMBA杰出客座教授。曾任新加坡大华银行分行行长、副总裁。
主要研究方向:企业文化与领导艺术、企业战略
战略管理中的微观权力与宏观权力
在战略管理领域,权力学派将战略形成看作一个明显受权力影响的过程,强调将权力和政治手段应用于战略谈判以获得特殊利益。这里的“权力”指在纯经济范围以外运用所有影响力的行为,可以理解为这里的“权力”相当于“政治”。“政治又包括两种含义”一是,利用非经济手段获取权力;二是,设计其他用于产生同样结果的协作计划。亨利·明茨伯格认为“政治”在企业中发挥的作用,包括确保组织实力最强的成员上升到组织的领导层;确保一个问题所有方面都能够得到充分的辩论;激发那些受到合法系统阻碍的必要的变革;为变革实施铺平道路。
20世纪70年代早期,权力学派在战略管理逐步确立地位。但是至今,有关权力学派的战略管理文献数量仍然相当少。关于权力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著作有:Mac Millan《论战略形成:政治概念》、普费弗和萨兰西克《组织的外部控制》。从目前来看,认识权力学派最佳的途径,根据权力学派的两大分类:微观权力与宏观权力。
微观权力是指发生在战略管理过程中的政治行为,注重组织内部成员间的冲突,通常出于自身利益,比如在剥离一个部门所产生的各种冲突。在微观权力中,高层管理者是权力最大拥有者,是主角,拥有战略制定的决策权。由于高层管理者的偏好与倾向的不同,制定的战略自然截然不同。汉布里克和高森将这一行为定为高阶理论,即具有相似规模、技术和生产线的组织却经常采用截然不同的战略。
宏观权力是指组织对权力的应用,注重出于本组织的自身利益考虑而采取行动时,与其他组织产生冲突或者进行合作,比如处于破产边缘的组织要求政府为其提供贷款保证时所出现的冲突。宏观权力的基础是战略对外部环境的作用或协调。以此为据,宏观权力将战略锁定在两个角度,分别是战略首先要处理供应商、客户、协会、竞争者、投资者、政府等各种外部组织的需求;其次有选择利用这些外部组织实现组织利益。
QQ与微信矛盾的权力审视
当前,移动互联网成为众多企业的重点战略布局方向。腾讯是其中的佼佼者,旗下的微信被称为进入移动互联网领域的船票。在近两年,腾讯依靠并购提升自己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的竞争力,其中在2013年6月,腾讯以4698万美元增持金山网络,持股比例达到18%,成为金山网络第二大股东;9月,腾讯与搜狐合作,向搜狗注资4.48亿美元,互联网搜索领域三足鼎立格局形成。在这里,我们根据腾讯的微信开发与收购策略,观察权力学派在企业战略管理中怎样发挥作用的。
在腾讯内部,微信与手机QQ的矛盾一直存在,这种矛盾的变化,其实就是微观权力实景再现。根据对微信诞生过程的梳理,我们选择以微信的创始人张小龙为线索,分析微观权力怎样影响腾讯的移动互联网战略。微观权力的发挥还是由人来主导的,而只有高层管理者主导的微观权力,才能影响战略决策,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以张小龙为突破口更好的审视微观权力。
在微信产生之前,腾讯的战略几乎都是围绕着QQ展开的。而在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张小龙率先提出研发新的产品替代QQ,因此当时微信的域名被定为next.qq.com,那原有的手机QQ地位置于什么位置,这就会使公司内斗影响运行效率。为此,马化腾在饭座上当着众人对张小龙进行“怎样做人”的训诫。这种训诫初步解决微信与手机QQ的地位,马化腾支持微信研发,双方的矛盾仍会延续下去,张小龙与当时的腾讯副总裁、无线业务负责人刘成敏的矛盾成为焦点。
从张小龙与刘成敏职位来看,刘成敏属于高层管理者、张小龙属于中层管理者。按我们之前的分析,高层管理者左右战略的走向,那作为中层管理者的张小龙怎么左右战略的走向。在张小龙背后站着最高层的管理者马化腾,马化腾本人具备极强的巅覆性意识。这种意识为微信研发创造一个好的环境,有一个细节可以说明,马化腾将张小龙的微信研发办公场所设立为“特区”。
权力学派认为,战略行成是一个政治过程,而战略本身就是当权者为了获取利益而制定的策略。在微信这个案例中,马化腾、张小龙、刘成敏围绕移动互联网战略进行政治博弈。马化腾通过调节张小龙、刘成敏及两个人所在部门的利益,保障移动互联网战略得以实施,使公司免受损失。张小龙作为新人,在公司地位处于中层,利益基数低,试图以微信影响整个公司战略,为个人与公司赢得利益回报。刘成敏作为元老级人物,依靠手机QQ、电信增值业务,已为公司及个人创造巨大的收入,然而微信的产生将威胁到其负责的业务,公司及个人利益受损。由于马化腾的坐镇,张小龙与刘成敏的矛盾没有激化,反而使各自在移动互联网战略旗帜下发挥各自作用。
微信左右腾讯的移动互联网战略,作为“微信之父”张小龙在微观权力驾驭中有其精彩的地方。从两个角度来看,一是,在微信研发中他的高层管理者身份,他的工作经验、价值观深刻影响整个微信及研发团队。他以开发产品成名,QQ邮箱就是代表作,让他对产品的功能、客户的需求有着独到的见解,追求完美成了他的标签,他把乔布斯视为榜样,微信受欢迎也就不奇怪了;他通宵加班的习惯,使微信整个研发团队养成同样的习惯,这些人有同一个称号—矿工。他的高层管理者身份显然成为一个独裁者,他的独裁成就了牛逼的产品。
二是,在腾讯公司中的中层管理者身份,作为中层管理者被纳入公司的战略制定中,有一点是值得业内学习的,腾讯公司搭建“战略对话”的渠道及张小龙本人积极对话。“战略对话”将张小龙纳入高层管理者,这样做保证战略制定中权力的集中。在无法得到刘成敏支持下,张小龙找到同为技术狂人的首席技术官张志东,正是在张志东支持下,微信产品小组正式组建。作为中层管理者张小龙带领微信走向成功,带给企业重要的启示,正视中层管理者的作用。正如史蒂芬·佛洛依德和比尔·伍德里奇强调的,中层管理者的关键作用在于:拥护战略选择、综合信息、促进适应以及执行深思熟虑的战略。
腾讯与搜狗联盟的权力考量
宏观权力简单的讲,组织进行的外部控制。微观权力反应是组织内部个人与团体的权力博弈,那宏观权力则反映了组织与外部组织的权力博弈。在宏观权力领域内,重要研究方向包括企业利益相关者分析、战略操纵和和合作战略决策。其中合作战略决策成为企业战略制定中重点关注对象。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单靠个体力量已经难以应对挑战,寻找合作者成为必然选择,使得企业战略制定中,超越企业自身的界限,形成集体性的战略。企业合作战略决策一般涉及到因素包括网络、集体战略、战略联盟等。而战略联盟被认为是对企业合作战略决策进一步的实践,权力学派对战略联盟的定义指各种不同的合作安排(共享研发技术、开发新产品),通常在供应商、客户及合作伙伴之间。
在移动互联网领域,战略联盟成为以腾讯、百度、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惯用的策略。仅从2013年来看,腾讯合作的对象包括搜狗、嘀嘀打车、金山网络、优信拍、枫树浏览器等16家企业。在这16家企业中,具有绝对行业影响力,当属腾讯与搜狗的战略联盟。腾讯以 4.48 亿美元战略入股搜狗,并将旗下的搜索和 QQ 输入法并入搜狗现有的业务中,腾讯将持有新搜狗 36.5% 的股份。双方的合作使互联网搜索领域形成百度、360、腾讯三足鼎立的格局。
联盟的价值在于双方停止竞争,通过合作获取共同利益。在腾讯入股搜狗之前,居于第二位占有18%市场搜索份额的360在搜索、杀毒、游戏领域对腾讯的威胁进一步加重,而腾讯的搜搜仅有3.62%,难以抗衡360。如果与排在第三位的10.35%市场份额的搜狗合作,则可以与360一较高下。在腾讯与搜狗合作后,360失去与搜狗合作的机会,也就失去与百度竞争的优势,这也是有利于腾讯。此时,一直想从搜狐独立出来的搜狗正寻找投资者,这使双方有了联盟的基础。
值得注意的,腾讯为了抗衡360,初期是想控股对方,而搜狗引入投资者的前提必须独立。因此要满足双方的利益,腾讯必须选择退一步,由控股变成战略投资。想强势控股搜狗的360因而落选。从腾讯之前的控股决心到后来的退让,而搜狗坚定的独立要求,显示联盟中必须重视两个原则,一是,双方之间有冲突是正常,这也可能是合作的前兆;二是,双方合作中,提供的合作条件是有限度的,比如股份、技术等要求。也正因为这些原则,联盟不仅仅是经济手段的运用,也是政治手段表现的舞台。腾讯与搜狗的联盟为了减少彼此竞争,保持自有市场,属于经济联盟;一些大公司联盟压缩小公司的生存空间,就属于政治联盟。
在企业联盟中,重视合作者的能力,合作者的能力影响自身未来的成功,有助于双方的协作优势的发挥。在腾讯与搜狗的联盟中,腾讯具有社交的基因,在社交搜索领域有一定的优势,在移动端搜搜的优势明显领先360。搜狗利用浏览器、输入法、搜索形成“三级火箭”的打法,树立在搜索领域的竞争地位。在马化腾的眼里,搜狗的“三级火箭”模式其实为搜搜的发展提供渠道支撑。搜狗充分运用腾讯的社交优势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份额,有资本与360争夺搜索市场第二名的位置。
权力是企业战略形成中的砝码,权力掌握在哪一方,战略的走向就倾向于哪一方。掌舵腾讯的马化腾,对微信的支持,使微信主导了腾讯的移动互联网战略。战略的形成必然伴随着权力与政治,新的战略形成意味着权力拥有者将发生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各种各样的政治手段化解中间的矛盾,平衡双方的利益,寻找到双方的妥协点,推进企业以稳定的方式完成变革。腾讯通过对外联盟或控制的方式,化解其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的短板;而对方依靠腾讯巨大的社交优势获得平台支持,在共同利益下双方走在一起,使得各自的移动互联网战略“开花结果”。
来源:博维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