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85220049
020—85220050

李爱梅——金钱概念启动降低亲社会行为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5-10-29  点击次数:889

      过去几十年关于金钱的研究主要聚焦在金钱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上,但金钱是否对个体的亲社会行为产生影响呢?近期研究发现,即使是环境中不易觉察的金钱线索,也会减少助人行为和利他行为,降低个体的合作性,对亲社会行为产生消极影响。 

      金钱作为一种重要的物质资源,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安全和健康等基本生理需要,也有助于自尊和快乐等高级心理需求的满足。过去几十年关于金钱的研究主要聚焦在金钱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上,科学家发现金钱在一定范围内可以提高幸福感,但是一旦达到某个阶段,金钱的增加将对幸福感几乎不产生影响。这就是著名的“伊斯特林悖论”,也称“幸福悖论”。但金钱是否对个体的亲社会行为产生影响呢?利用实验心理学的金钱概念启动技术,即通过呈现金钱(影像)或提示金钱问题、回忆或朗读与金钱有关的故事等方法启动被试的金钱概念,心理学家探讨了金钱对个体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是指一切自愿使他人获益的行为,包括助人、分享、谦让、合作、捐赠、遵守社会规则和关心公众利益等一切积极的、有社会责任感的行为。很多研究得到了基本一致且耐人寻味的结论:即使是环境中不易觉察的金钱线索,也会减少助人行为和利他行为,降低个体的合作性,对亲社会行为产生消极影响。 

    减少助人和求助行为 

Vohs 等人通过三个实验发现,金钱概念启动的被试表现出更低的助人意愿和更少的助人行为,他们更不愿意为慈善事业贡献力量,慈善捐赠意愿以及实际的捐款金额都较低。此外,金钱概念启动的被试不仅不愿意向他人施以援助之手,也更少求助。在面对非常困难的任务时,金钱启动组更加坚持自己解决问题,他们更少向他人求助,而未接受金钱启动的个体则更乐于向他人寻求帮助。可见,启动金钱概念使个体不但不愿意助人,也不愿意向他人求助。 

增加个体的不道德倾向 

      金钱概念启动使个体对不道德行为有更高的包容性,金钱概念启动后个体更倾向于认为为了个人利益而做出不道德行为是可以接受的,而且对获得个人成功是必须的。国外学者研究发现,金钱概念启动的个体更容易表现出不道德意向和行为。在实验中,研究者采用混词组句任务启动金钱概念,然后给被试 13 个情境描述,例如:“你在大学里担任一个部门的办公室助理。有一天你独自在办公室复印文件,突然想起自己家里的打印纸正好用完了。然后你就将办公室的一叠纸装在了你的背包里……”让被试评估“你做出这样的行为的可能性有多大?”统计结果发现,金钱概念启动组做出不道德行为的倾向显著高于控制组被试。 

提高个体的独立性 

      金钱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独立,更有心理上的独立感和社交需求的下降。心理学家发现,在实验室里让一些大学生接触与商业相关的事物就可以减少他们的合作行为,尽管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意味着减轻了自己的工作量,但比起控制组被试,金钱概念启动的个体却宁愿独立完成任务,对工作全权负责。而且金钱概念启动的个体喜欢与他人保持更远的身体距离,如果让他们自己摆放椅子的位置,他们会将自己的椅子摆放在与他人座位更远的位置。如果让金钱概念启动的被试在一系列活动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娱乐活动,他们普遍倾向于选择自娱自乐的活动,而不是与他人互动的娱乐项目,表现出较低的社交愿望。金钱带来的独立性也表现在个体对社会影响(social influence)的抵制上,即人们在做选择的时候不愿意听取别人的建议。将社会影响视为对自主能力的威胁,在决策时倾向于做出与多数人相悖的选择。 

诱发自足感 

      那么,金钱概念启动降低亲社会行为的心理机制是什么?总结最新的研究文献,我们认为,启动金钱概念会诱发自足感、经济型心理定势以及自由市场的价值观,从而导致助人行为、利他行为和合作行为等亲社会行为减少。 

      Vohs 等人认为,金钱诱发了人们的自足感——一种既不依赖于他人也不愿受他人依赖的状态。自足感使人认为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因此更少求助;认为别人也可以独立解决问题,因此更少帮助他人;使人们对别人的感受不敏感,对社会支持的需求降低,渴望独立的活动,因此人际距离更远。随后,周欣悦等人提出金钱作为社会资源的理论(money associal resource)来解释为什么金钱概念启动可以使人自足。他们认为,人作为一种社会动物,需要相互依赖,形成一个相互接纳、相互帮助的群体才能更好地生存下来。而金钱作为一种帮助个体从社会中获益的社会资源,无论个体是否受到社会以及他人的接纳,金钱都可以让人更好地掌控社会系统从而满足自己的需求,因此启动金钱概念会增强个体的力量、效能和自信,从而引发自足感,并产生两种倾向:第一,强烈渴望达成个人目标,有很高的控制感和能力感,在有难度、有挑战性的任务上表现出更大的坚持性;第二,个体对他人“免疫”,产生强烈的自主动机,渴望独立活动,表现出较低的社交愿望。

激发经济型心理定势 

      另一些研究者认为,金钱会激活经济型心理定势。由于金钱是充当市场价值交换的重要媒介,在任何经济活动中都必不可少,所以长此以往,提到金钱就会激活人们特定的经济型思维定势。在市场交换过程中,人们在付出之前首先要考虑自己能够得到什么,因此启动金钱概念的个体会用交易中的投入和产出来权衡社会关系。而维持人际关系和助人等亲社会行为一般不会带来即时和明确的回报,所以金钱会减少人们的亲社会行为。 

诱发自由市场价值观 

      2013 年,Vohs 在文章中指出,在受金钱概念启动后,个体会更强烈地认同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价值观,这可能也是降低亲社会行为的原因之一。社会达尔文主义认为,生存竞争所造成的自然淘汰,在人类社会中也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人类社会中存在的社会地位差距来源于与竞争的经济市场相似的选择过程,社会中的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更适于当下的社会和经济环境。麻省理工学院的丹-艾瑞里在《怪诞行为学》一书中提到,“现代社会给我们提供了两套截然不同的行为规则:一个是旨在促进长期关系、信任与合作的社会规范;另一个是一套围绕着金钱和竞争的市场准则,鼓励个人把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而金钱作为自由市场经济的象征和运作媒介,可能会使人们将市场运作的规则应用到社会运作中,使个体更倾向于采用自由市场的价值观。

      经济增长是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但是它也可能造成一些社会问题。如何促使人们通过积极的亲社会行为去营造和谐社会,是各界学者都在积极探索的问题。 

(作者:暨南大学管理学院 彭元  李爱梅,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 年/1 月/12 日/第 A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