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EMBA内打造多个生态圈 ——访暨南大学EMBA2015(3)班林汉勇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6-09-14 点击次数:458
若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此为明代学者胡居仁自勉联,凸现出先贤刻苦攻读、持之以恒,毛泽东主席年轻时便用这幅对联激励自己。而暨南大学EMBA2015(3)班的林汉勇同学也一直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这幅联所教诲我们的道理。
居住于珠海的林汉勇同学,自进入暨南大学EMBA学习后,从未缺席过任一门课程,每逢上课的那几天,林同学早上6点多便驾车从珠海赶来暨南大学上课,未曾迟到。学习是他所坚持的事情,他说:“作为公司领导者和管理者,要有学习的能力,不断学习升级,与社会接轨。”他观照自身,明白个人的知识面是有限的,而修读EMBA能够帮助他扩大知识面同时进行充电学习。“借助EMBA这个平台,我可以接触不同行业的同学,从不同的文化中学到很多的东西。企业不学习会变成井底之蛙,不跟外面接触会落后人家,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更好地带领企业转型升级。”
在选择学校时,中山大学和厦门大学也向林同学抛出了橄榄枝,但林同学经过谨慎的权衡考量以及对暨南大学EMBA教学管理的认可,最终来到暨大。事实证明,林同学这一决定对他自身而言是正确的。“进入暨大以后一直在接触EMBA的管理、品质以及氛围,给我的感受很不错,我觉得作为企业家选择暨大是正确的,在这里可以寻找到志同道合的同学和人才,将来甚至可能成为工作伙伴。通过学习后,自己的思路会越来越清晰,思维和视野更广。暨大EMBA教的知识对做企业管理的人很受用,非常适合应用到公司中去。我现在是现读现用,将老师教的知识结合自身公司情况应用到企业的管理当中。”林同学笑谈,老师课堂上讲的有关合同仲裁地的案例真实出现在自身公司中,多亏先前的学习,他才能够避免犯错误,减少企业损失。
对于EMBA的师资和教学管理,林同学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在课堂上同学们阅读大段的文字会感觉比较疲惫,希望老师所要教授的知识尽量用图片展示,同时运用丰富的案例,另外要加强与同学的互动。”林同学笑着说,成年人也有童真的一面,老师在教学时可以让几个班的同学分组PK,鞭策同学们学习,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提高同学的学习积极性。
在当下的互联网+浪潮及经济的发展大势下,传统产业面临着管理模式陈旧,资金回笼速度慢,处于被动式市场等痛点,传统企业亟待转型与变革。身处传统行业中,暨南大学EMBA 2015(3)班的林汉勇同学更是深谙企业若想长久发展必先经历转型与变革的重要性,带领自身企业上下求索,利用市场上现有的资源弥补自身的短板,走出制造业的困境,建立企业生态链,使中山进成塑料制品有限公司焕发新的生机。而作为EMBA联合会的副会长,他也希望将这种成功的经验应用到EMBA联合会中。
他强调了EMBA联合会帮助志趣相投的同学创造交流相聚机会的意义,但也考虑到解决联合会的经费问题。“我提出建立生态圈,如智能电器生态圈,农产品生态圈等,利用联合会的平台打造多个生态圈。联合会的成员可以利用自身企业的资源优势,销售产品,既帮同学把品牌推销出去,又服务了暨大EMBA的同学,同时将销售的部分利润作为联合会的经费,形成良性循环,实现资源整合,互利共赢。”他认真地说,EMBA联合会是要帮助到同学的企业的。
同样地,EMBA知行团活动在林同学的认识里,其意义也是帮助同学。他表示,同学在参观的过程中可以得到学习,而被参访的同学企业也能够通过此次活动寻找到资源,这是一个双方获利的过程,E战成名也是如此。
暨南大学110周年校庆在即,林同学也借此次采访表达他对暨大的祝福:“希望暨大越办越精彩,将百年暨大的品牌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