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020—85220049
020—85220050
媒体报道

【光明网】暨南大学多元文化中的育才“三问”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6-11-23  点击次数:794

光明网讯(记者吴春燕、通讯员苏运生、王咏)全国首批试行学分制,全国首创“本科生教学奖”,全国首创“新生训练营”,全国首创港澳台侨本科生通识教育的四海书院,全国首创“三三三本科教学治理体系”,率先进行使用全英教材的国际学院改革……

截止目前,暨南大学共培养了来自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万学生。生源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提出了不同要求。暨南大学不断结合生源特点,分类教学、因材施教,在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等方面改革探索,开拓创新。这些探索和改革填补中国高等教育的空白,产生了深远影响。

教师:国际化背景下如何更好“因材施教”?

“学校的教学模式是现代化的。”来自印度的2013级MBBS (临床医学) 专业的Dibakar同学说,“学校还专门为留学生们开设了零基础汉语课程和中国传统文化基础课程。在老师的帮助下,我的中文进步很多,在暨大开放包容的国际化学习环境中适应也很快。”

截至今年3月,学校共有来自107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在校华侨、港澳台和外国留学生12万人,高居全国第一。学校已成为海外华裔及港澳台地区学生报考深造首选的热门高校,也是国内规模最大的港澳台侨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

为了贯彻好“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的办学方针,学校于2010年创建了独具特色的四海书院。胡军校长说,“四海书院完全是根据海外不同的背景,不同教育方式和水平,完全是根据港澳台侨学生的需求量身定做的四海书院。”

四海书院在教学方面,采取分离教学的模式,将优秀传统教育思想“因材施教”与国际社会发展趋势相结合,把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把培养应用型人才与造就创新型人才相结合。

暨大在国际化办学方面不断取得突破,率先进行使用全英教材的国际学院改革,“我校由2001年开始在国际学院开设全英语授课临床医学专业(6年制),2005年开始单独开设MBBS留学生班,”国际学院王立伟院长说,“国际学院大批毕业生通过美国、马来西亚、印度、巴基斯坦、香港、尼泊尔等国家和地区的医生执业资格考试,成为当地的执业医生。”实现了“引进来,送出去”的策略,培养大批国际化人才。

因为生源的国际化,“华侨最高学府”暨南大学素有因材施教的良好传统。早在1927年,国立暨南大学首任校长郑洪年就提出,在教学中,既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同时注意适应华侨所处的特殊环境,传授有关的知识和技能,以造就专门人才。广州复办,陈序经任暨南大学校长时,提出将“少而精”、“因材施教”等原则贯彻到教学的各方面。目前,学校构建了“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教学体系,致力将港澳台侨学生和国内学生两类学生都培养成才。

暨大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院长苏国辉院士说,“关于学生培养,要善用其才,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能,为学生搭建平台,给予他们自由发挥的空间。”

暨大在全国首创新生训练营,通过体验教育、知识讲座、体育锻炼、团队活动、集体竞赛、互动交流等方式,帮助新生树立学习与发展的大学理念。如2016年新生训练营中设计了“中华礼仪大讲堂”、学习暨南拳、体验舞龙舞狮等传统文化主题活动,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植入新生教育,让大陆学生切身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内涵,也让港澳台侨学生了解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来自理工学院建筑学专业的钱登峰同学所在的班级有一半是外招生,有蒙古国、印尼、缅甸的,班级内不知不觉就常有文化交流,让同学们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和思想。

教育:用文化如何更好育人?

“大学精神和文化传承是非常重要的。”胡军说,“暨大是一所侨校,但从来没有放弃过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

“‘文化育人’是学校对‘以德育人’思政课的全方位探索后找到的一个最佳方案。”暨大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社会科学部主任程京武教授介绍,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暨南大学的思政课以文化自觉为“突破点”,构建了针对内地学生以文化价值为先导、蕴涵文化关怀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同时,以文化自觉为“关节点”,对港澳台侨生进行以文化认同为基础,通过点面结合,达成国家认同和制度认同。

暨南大学自创建以来,始终注重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培养造就人才。 1906年暨南学堂创办人端方深知“大地造物”的哲理,主张秉着“百年树人的大计”。1927年,郑洪年提出,要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文教育为暨南大学立校的根本方针之一。

“忠信笃敬”,八十多年前,时任暨大校长的何炳松先生题写的暨大校训刻在地球仪模型上,屹立于学校教学楼前。语出《论语·卫灵公》“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的这句话,成为一代代世界暨南人立身处世的行为规范。

“和而不同,广纳兼听。既修大德,亦护细行。”通过暨南大学的《师德铭》,也可以透视出学校多元文化,和而不同,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胡军说,《师德铭》明确了暨南大学良好师德师风的行为标准,《学子铭》勉励全体同学进德修业,发奋图强。 订立“师德”、“学子”二铭为倡导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营造立身修德、教书育人的良好氛围而推动的,这是广东高校首创。

“要立足国本,融会多种文化优秀基因,最后,使我们的文化走向世界,成为多元文化中光辉灿烂的一元,有魅力的一元,为人们所关注、且不可缺少的一元!”暨南大学饶芃子教授一直致力于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从教五十多载一直将学生视为自己学术生命和情感生命的延续,倾注了大量心血,培养了一批批注满中华文化情怀的“饶家军”,在海外通过蒲公英式的传播将中国文化传向世界各地。

“启迪中文之功,华美唐裔之德。”这是在距柬埔寨乌廊市的一所叫公立启华学校的老牌华校校门口的中文对联,这所华文学校年轻的校长是由2015年从暨南大学华文学院留学归来的黄明忠担任。“要给启华的华文教育带来新变化。”黄明忠任职校长后,将在暨大学到的新理念积极融入到实际办学中,将中国文化传播到海外。

教学:宁静致远,如何构建名师安心育人机制?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优秀学生的培养,离不开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暨大自建校以来就有延聘优秀人才的良好传统。老校长郑洪年强调,要把暨南办成华侨最高学府,要将“世界高深的知识与祖国优美的文化”传授给国内外的学生,他把延聘名师硕学作为办学的关键,许多知名学者先后应聘来校任教,如夏丏尊、周谷城、周建人、曹聚仁、潘序伦、潘光旦、叶公超、梁实秋、洪深、黄宾虹、孙大雨、夏衍、张君劢、沈从文、罗隆基、杨汝梅、陈钟凡等等。

何炳松长校时期,时局艰难但还不时延揽鲁迅、潘汉年、周昌寿等著名学者来校讲学,引导师生走上探讨学术的正途。暨大一时名师荟萃。

“抓教授”是陈序经办学的一大特色。陈序经认为办名校就要想方设法聘请名师,为此,他曾经利用各种机会,邀请各地专家学者来暨大工作,如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李天庆教授,中山大学的廖翔华教授及夫人杨秀珍教授等。陈序经有识才、器才、容才的崇高美德、广阔胸怀和远大目光,他以招揽天下贤士为己任。

新百年后,学校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从2011年到2016年,国家级人才的数量从45人提升至145人次,省级人才数量从40人升至176人次。

“大学就是做学问,产生思想,培养学生。”胡军说,“学校2012年启动了‘宁静致远工程’,营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教书育人环境,给本科教学一个好的出路。”

学校首创“三三三本科教学治理体系”,鼓励教师“参与一个核心团队、上好一门本科课程、培养一批优秀学生”。在教学中嵌入“创新、创业、创意”元素,使“全员创新”成为贯穿始终的培养理念,“一主多元,学术先导,创新至尚”的校园文化氛围正逐步形成,体现了大学回归人才培养本源的价值追求,。

2013年开始暨南大学将每年5月第二个星期四定为“暨南大学本科教学日”。同时为激励和引导教师投身本科教学,牢固确立本科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学校还特别设立了“暨南大学本科教学校长奖”。

第二届“暨南大学本科教学校长奖”获得者暨南大学经济学院王春超教授认为,大学教学需要体现出创新性。教学创新体现在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等方面。“培养人才是高等学校最重要的职能之一。其中,‘上课’则是培养人才的核心环节。‘上好一门课’的理念能够推动高校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水平。”

学校推出了“卓越未来创新人才教育计划”,暨南大学副校长张宏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实施“卓越未来”创新人才教育计划就是为学有余力的拔尖人才提供一套与通识教育并轨的个性化培养体系,打破以往学生单一选课、上课的限制,一对一配备本科生导师。在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过程中贯穿对前沿科学问题的点拨,让学生充分享受个性化学习的乐趣,同时对教师的教学改革也是一种探索。

打通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重视实践教学。如最具有特色是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开展“训练营”,包括始于2007年的“南方准记者训练营”,以及“广告兵法训练营”、“移动新媒体专训营”等。暑期社会实践项目包括“我行我动”、“我是记者”等。新闻与传播学院是全国首批“部校共建”单位,在延安、井冈山设立了2个马克思主义新闻人才培训基地。着力于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

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张晋升教授表示“学院将课程搬下课堂,在历史现场讲述历史。当学生触摸到历史的实物时,他们会有更深的感触。”

同时在“双创”理念下,通过强化第一课堂创新创业课程群的建设、在第二课堂教育融入创新创业元素,打造创新创业训练平台并进行整合孵化,形成了具有暨南特色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新百年后暨南大学在教育改革创新之路不断前行,不断探寻着属于自己的发展之路,形成独具特色的华侨高等教育体系,让每个学生在多元文化中培育成才。(2016-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