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85220049
020—85220050

【百年讲堂】著名学者俞可平做客百年讲堂纵论《转型中的中国文化》 掀起校庆高层次系列学术讲座高潮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6-11-28  点击次数:483

11月18日,著名学者俞可平做客百年讲堂,为师生和返校校友详细讲解《转型中的中国文化》。俞可平的讲座将本次纪念建校110周年高层次系列学术讲座推向高潮。讲座由校党委副书记夏泉主持。

讲座伊始,俞可平向师生们展示了一张自己在浙江绍兴老家拍摄的照片。照片上,在乡下的一座普通庙宇里,毛泽东、周恩来、杨开慧的塑像和文革期间的“四旧”代表之一如来佛祖塑像被一同供奉。“这看起来无比矛盾、非常不和谐的组合,正折射出现代中国社会处于的多元文化共存的特殊时期,我们的文化正面临着巨大的争论、冲突。”俞可平说。

俞可平从中国改革开放后在文化领域开展的几次大讨论大争论、争论背后隐藏的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文化冲突的根源、中国文化转型未来的走向三个方面阐述了他对中国文化转型的思考。改革开放初期,大量学者极力倡导文化现代化,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要求格格不入。然而,西方文化中落后的一面也很快显现出其负面影响,许多知识分子转而倡导文化复兴,力图通过把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因素弘扬出来,与现代化进程相结合。费孝通首先提出了文化自觉的概念,指出文化自觉正是为了应对现代化。

(俞可平做讲座)

在学界大力倡导文化自觉的过程中,文化全球化和文化本土化两种看起来相对应的代表性观点逐渐浮现。持文化全球化观点的学者认为文化全球化已经成为或必将成为一种客观现实,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对于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将发展出全球共识、形成全球价值。而倡导文化本土化的学者则认为,文化现代化必须凸显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发展民族文化。针对文化本土化和现代化举出“universal value”的例子,他强调,单单这一个英文词组就在中文中却被翻译成了普遍价值、共同价值、普世价值和普适价值四种中文译名,其中每种均包含积极、消极之分。俞可平对此解释到,这不同译名背后体现的是特殊的时代背景。当今中国正处于全面实现现代化与积极参与全球化的双重时代背景之中,全面实现现代化要求中国社会发展起与现代的政治经济生活相适应的价值理念和知识体系,而积极参与全球化则要求中国文化中发展起一套与人类普遍价值相通的文化理念。因此,在现代化与全球化的双重变奏下,中国的文化发展呈现出极其错综复杂的局面。

最后,俞可平表示,中国文化转型的走向可以归结为三点,一是传统话语体系让位与新的话语体系,二是新的主流文化开始形成,其必然是深深植根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同时吸收一切可资借鉴的外来文明,并可能充分包容互相对立的观点;三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新形态将包含三种组成因素:儒释道三教合流的中国传统文化、西方近代丰富的文明成果及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价值体系。俞可平是国内政治学界公认的领军人物,也是新中国第一批政治学博士,他曾任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现任北京大学讲席教授、政府管理学院院长兼北京大学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主任。他提出的“治理”“善治”“社会治理”“全球治理”“增量民主”“动态稳定”“政府创新”等理论和观点在国内外有广泛的影响。近年来,他密切关注中国民主政治进程,几年前他发表的《民主是个好东西》一文更是广为海内外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