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州日报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人怀:神舟飞天有他一份功劳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6-12-05 点击次数:932
(刘人怀在采访中直言“创业好辛苦”。 广州日报记者王维宣 摄)
“我一辈子做了很多创新,包括科学技术创新,管理上的创新等。创新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要做好忍耐的准备。”在“广州大学生创业创新”高端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人怀与学生分享道。今年76岁的刘人怀至今仍活跃在科研及社会工作的一线。他对板壳力学、复合材料和管理学的研究仍在继续,近年来还参与了神舟飞船、歼15舰载战斗机的研制。
在“双创”浪潮下,刘人怀也加入了“创业”大军,他领衔的餐厨垃圾处理项目2013年正式落户广州科学城,目前已完成了中试,处于推广阶段。谈及风投、资本等时髦话题,院士直言“创业好辛苦”。
科研生涯:参与多个大型压力装置的研制
“自然界和工程界,大多数物体都是由板和壳组合而成,我研究的是如何用最少的材料,制造出最合理的、最能承受载荷的结构。”在给大学生演讲的间隙,刘人怀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58年的科研生涯,刘人怀在固体力学领域进行了大量的基础理论及应用研究。航空航天、精密仪器仪表及压力容器的计算是刘人怀最为擅长的应用研究领域。早在24岁时,他就研究出精密仪器仪表——扁球壳跳跃弹性元件的设计理论,为我国精密仪表的设计提供了基础。我国许多大型压力装置,比如第一台大开口加氢反应器、第一台双层套箍式超高压容器、第一台大型储液罐网格式顶盖、第一个高压固定式热交换器、第一台高压尿素合成塔、第一个高压聚乙烯反应器的试制生产等,刘人怀都有参与。他还先后参与了我国第一颗东方红人造地球卫星、神舟飞船和辽宁舰上的歼15战机的科学研制工作。
除了国家大科学项目的应用研究,刘人怀在理论研究上也不断取得新突破。日前,他带领的30人科研团队,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纤维增强先进复合材料及其结构失效机理的多尺度力学研究,在验收时被评为“优秀”结题项目。
刘人怀解释说,这个项目是针对有缺陷的复合材料进行的系列研究。“我们在复合材料的生产工艺上还存在缺陷,因此,研究复合材料在多大的缺陷下还能使用,成为当今工业制造上重要的课题。”
桃李天下:2000多澳门公务员毕业于暨大
自1991年底担任暨南大学副校长,分管成人教育和本科教育的工作起,刘人怀就非常注重港澳台侨生的教育工作。1995年起,他担任暨南大学校长一职长达10年。在此期间,他整顿校风校纪、进行人事改革,大胆进行创新,让人印象深刻。20世纪90年代,暨南大学率先施行与国际接轨的弹性学分制,对境内外两类学生制订不同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和教学要求,教育质量与招生数都大幅提高。
也正是在担任暨南大学校长期间,他为内地和澳门搭建起了一座培养人才的桥梁,至今影响深远。2008年至2010年,他曾担任澳门回归后办的第一所高等院校——澳门科技大学的常务副校长。有数据显示,目前澳门有2000余名公务员、八成传媒人、七成公立医院的医生毕业于暨大。所以同事常开玩笑说,刘人怀走在澳门街头,很容易碰到自己的学生。
暨南大学的澳门校友,除了在暨大读预科、本科和研究生的澳门学生外,也有很多就读成人教育课程的学生。刘人怀在暨大分管成人教育后,在澳门推广平民教育,从1992年开始在澳门办成人教育班。“当地人非常高兴,也很珍惜这个机会,工联会、街坊联合会的人都来参加我们的成人教育。”
院士再创业:“噬污酵母”降解餐厨垃圾零污染
2009年,刘人怀开始关注垃圾分类问题。经过详细了解,他认为,垃圾处理中最紧迫、对社会影响最大的是“餐厨垃圾”。
刘人怀利用自己在科技和管理领域的广泛影响力,组织了一个多学科、复合型学术团队来做餐厨垃圾的新处理技术研发。经过几年的探索,最后成功筛选到了一种能降解餐厨垃圾的“噬污酵母”,并以此为核心搭建了一种先进的“联合生物加工工艺”来处理餐厨垃圾。
“这种方式可以达到真正的零污染。餐厨垃圾通过破碎和分选后,将有机成分和废水经过严格灭菌,进行温和的生物发酵,可联产酒精、工业毛油、高蛋白酒糟饲料、二氧化碳干冰等产品,还同时兼顾了水和空气的处理,可以杜绝‘地沟油’、‘垃圾猪’的产生,充分保障城市的卫生健康。”该项目去年作为院士项目落户科学城,目前已经完成工业化规模的中间试验阶段,正在进行推广。
刘人怀直言,创新很辛苦,创业很艰难。“做研究主要是脑力劳动,只需要纸和笔,而创新成果要转化,除了要有技术外,还要有人、有场地、筹资金、买设备。”
广州科技发展:院地联手有助于广州科技发展
刘人怀表示,自己从20世纪90年代落户广州,到现在已有20多年,目睹了广州的进步。“广州的科技人才很多,有中山大学、中科院分院等科研实力很强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在这里。”但他也指出,与北京和华东地区相比,广州在科技基础理论的研究以及高新技术的应用上,还要进一步加强。而从投入比例上说,与广州的经济发展相比,广州在科学研究上的投入还可以更多。
刘人怀认为,广州市在促进科技发展上力度很大。今年5月,在中国工程院与广州市政府联合主办的“院士专家咨询座谈会”上,双方正式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意味着双方将有更好的平台进行合作,同时,这对于吸引全国各地的院士项目落地广州,也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谈院士遴选:由学术团体推荐比由单位推荐好
近几年来,关于院士制度的遴选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身为中国工程院两个学部的院士以及院士广州咨询活动中心主任,刘人怀非常关注院士遴选工作以及本地院士的推荐工作。
刘人怀评价,院士遴选制度自去年进行改革后,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去行政化。“现在不由单位领导决定推荐谁,只从学术团体提名、院士提名。比如中国科协下面有200多个学会,数学、力学、化学、生物学会等,组成学术委员会,通过投票,再向国家推荐。”他认为,由学术团体推荐比由单位推荐好,没有经济来往,利益纠葛也少,更实事求是。
他坦言,前几年的院士遴选举报情况很多,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有单位暗箱操作,一些单位想“挣”院士,就动用权利去包装。“其实,中国院士制度从1991年才开始正常化,到现在才20年多一些,有问题存在也正常。院士制度改革之后,可以更少地受到官场、市场的影响,让制度更纯洁。”
刘人怀小传
男,1940年生,四川人,教授、博导,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院士。研究方向包括固体力学、板壳力学与应用、复合材料结构力学与应用、战略管理、旅游工程学。
刘人怀是我国板壳结构理论与应用研究开拓者之一。他系统、创造性地研究了六类板壳,对航天航空、精密仪表、石油化工、船舶和建筑等工程设计有重大意义。
文/广州日报记者罗桦琳